正文 第2章 能斷大事的杜如晦(1 / 3)

在公元618年的某一段時間裏,秦王李世民空前地難受。由他策劃、他和父親李淵共同實施的太原起兵大獲成功,乘虛占領長安,李淵登帝位,建立唐朝,李世民被封為秦王;但他與太子李建成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中卻處在下風。李建成居長,先入為主,又得李淵歡心,也有軍功。李世民功勞略大,但不足以撼動其地位。李世民很清楚:最後的結果取決於雙方實力的對比,而實力的關鍵在於人才。李世民在起兵過程中羅致了許多人才,府中謀士如雲,猛將林立,但都被李淵一個一個調走了。麵對人才流失,李世民無能為力,急火攻心,卻又說不出來,心裏的難受簡直難以形容。

這時候,聰明絕頂的房玄齡對李世民講:府僚走了那麼多,都不可惜,隻有一個人您得注意:您如果安於當個規規矩矩的藩王,用不著他;您如果要奪取天下,非此人不可!

李世民急問:是誰?

房玄齡不緊不慢地說:此人便是杜如晦。

李世民驚呼:“爾不言,幾失此人!”立即入宮麵見李淵,奏請杜如晦為秦王府屬官。

從此,默默無聞的杜如晦走上了唐初政壇,成為當時杜如晦善斷的風雲人物。

杜如晦字克明,是京兆杜陵人,處在長安近郊。杜如晦的曾祖父和祖父在北周作過高官,他的叔祖到了隋朝還任過工部尚書。杜如晦的父親在隋朝擔任中下級官吏。

杜如晦生長的年代,正是隋文帝統一全國、勵精圖治的日子。自東漢末年以來,封建割據勢力一直占據優勢,西晉時雖然實現了全國統一,但為時不久又有十六國大亂,南北朝時期,朝代更迭很快,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朝代變換總伴隨著戰亂,割據的國與國之間也兵戈不息,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隋文帝楊堅在謀士高等人的支持下,發動政變,於公元581年滅周,建立隋朝。隋文帝實行各種措施,鞏固統一,曆行節儉政治,寬簡刑法,輕徭薄賦,在官製、兵製、刑律、科舉等方麵進行革新。公元588年,隋朝軍隊一舉滅掉割據南方的陳國,不愛江山愛美人的陳後主淪為臣虜。隋文帝又利用突厥內部的矛盾,以謀略為主,軍事為輔,削弱了突厥的勢力,保證了邊境安寧。開皇年間,全國的人口和社會財富大幅度增長。史載:公元592年,府庫都藏滿了,隻好堆在廊廡下,隋文帝別立左藏院來容納絹匹,並命令人口稠密的河東、河北地區,減三分之一的田租、調全免。這一富饒景象也隻有在漢朝文景之治時才出現過。

生長在這樣的年代,又處在天子腳下的近郊,杜如晦的少年時代是在安靜的讀書聲中度過的。史載:“如晦少年聰悟,好談文史”,同時,他很特別的性格也在年輕時就形成了:“少英爽,以風流自命,內負大節,臨機輒斷。”

隋煬帝楊廣即位時,杜如晦15歲。楊廣荒淫無道,窮兵黷武,隋朝開始走下坡路。不過,這種下坡的傾向,在當時一般人覺察不出來。杜如晦也沒有很明顯地感覺到這種傾向,大業年間,他還“以常調預選”,希望能得個一官半職。當時的吏部侍郎高孝基是個慧眼識英雄的伯樂,他對杜如晦說:“公有應變之才,當為棟梁之用,願保崇令德。今欲俯就卑職,為須少祿俸耳。”杜如晦當了個小小的滏陽縣尉。但沒過多久就辭職不幹了。說辭職就辭職,也表現了杜如晦“當斷則斷”的性格。

高孝基不但有“知人之明”,也有“知事之明”,他是看到了隋朝的下坡傾向的,他的這一番話裏也有“微言大義”。他對青年房玄齡也有過一個特別的評價,斷定他“必成偉器,但恨不睹其淩霄聳壑耳”。這句話也是意味深長。看來,高孝基不但看到了隋朝的下坡傾向和必然結局,甚至看到了即將取而代之的另一集團的兩根中流砥柱。

名實相符,杜如晦確實能夠韜光隱晦,才不外露。他第一次出現在李世民麵前是不聲不響的。史載:“太宗平京城,引為秦王府兵曹參軍。”看樣子是武德元年以後的事情,因為李淵即位後李世民才成了“秦王”,在此以前他被封為“敦煌公”。至於具體細節,是杜如晦毛遂自薦呢,還是誰走馬薦諸葛呢,史書沒有記載,不可考據。可以肯定一點,絕對不是李世民聞名求賢。這比起房玄齡、褚亮等人充滿戲劇性的出場可就遜色多了。

杜如晦深藏不露,連精明過人的李世民也沒看出來。多虧了房玄齡也有知人之明,一句話治好了李世民的心病,也為杜如晦創造了一個大展鴻圖的機會。

從此,李世民和房玄齡、杜如晦組成一個三人小組,房玄齡“善建嘉謀”,杜如晦“能斷大事”,再加上文武全才的英明領導,在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之戰中,在後來與李建成爭嗣的鬥爭中,互相配合,相得益彰,無往而不勝。李世民和房玄齡議事,常有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就說:“非如晦莫能籌之。”等杜如晦來了,往往采用房玄齡的計策。三個人幾乎是“三位一體”,李世民的意見往往就是這個智囊班子的意見。可以說,讓後人稱讚得無以複加的“煌煌太宗業”的前半段,就是在這三人小組領導下創出來的。

武德元年至四年,李世民擊敗薛仁杲、劉武周,最後一戰又擊潰竇建德,迫使王世充投降,一舉消滅了兩大割據勢力。李世民的三大戰役打完後,李唐王朝統一全國的大局已定。李淵認為李世民功高無比,自古未見,所以過去的官號也不夠大,配不上這樣的功勞,所以加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之上,開天策府,設置屬官。杜如晦被任命為天策府從事郎中。

就在這前後,李世民在宮城西建起了文學館。據《舊唐書》記載:“始太宗既平寇亂,留意儒學,乃於宮城西起文學館,以待四方文士。以屬大行台司勳郎中杜如晦,記室考功郎中房玄齡及於誌寧,軍谘祭酒蘇世長,天策府記室薛收,文學褚亮、姚思廉,太學博士陸德明、孔穎達,主簿李玄道,天策倉曹李守素,記室參軍虞世南,參軍事蔡允恭、顏相時,著作佐郎攝記室許敬宗、薛元敬,太學助教蓋文達,軍谘典蘇?並以本官兼文學館學士。及薛收卒,複征東虞州錄事參軍劉孝孫入館。尋遣圖其狀貌,題其名字,爵裏,乃命(褚)亮為之像讚,號為《十八學士寫真圖》,藏之書府,以彰禮賢之重也。諸學士並給珍膳,分為三番,更直宿於閣下,每軍國務靜,參謁歸休,即便引見,討論墳籍,商略前載。預入館看,時所傾慕,謂之‘登瀛洲’。”

李世民當時征聘的這十八位學士,基本上都是當時的俊彥。而能得到這樣一種禮遇,於時人也是一種尊榮,所以人們羨慕地稱之為“登瀛洲”,好像做了神仙般的快活。實際上遠沒有那般浪漫超脫。他們也是三班倒,還要值夜班,和李世民討論經史和統治藝術。這裏邊既有理論學習的“討論墳籍”,也有借鑒曆史經驗教訓的“商略前載”。在十八學士之外,李世民也讓其他人來值班討論,杜正倫就奉命值過班。

李世民開文學館的著眼點和主要目的還是為了爭取人心,羅致人才,和李建成爭嗣。首先,搞這件事情,有助於強化自己文武全才的形象,曆代帝王都承認,取天下要靠武力,安天下要靠文治。其次,李世民重視經史的學習,一方麵是給朝中上下和天下人一種重文的印象,另一方麵也是真的要從儒家經典和曆史中尋找一種好的統治方法。俗話說:“隻說不練是假把式,隻練不說是笨把式,會說會練才是好把式。”李世民就是這樣的好把式,既要做足樣子,造足印象;又要學到東西,以利實行。

從十八學士的人員構成說,也可以發現一些蛛絲馬跡。粗看十八學士,除了學者便是屬官,但仔細分析,還是能分出幾類人的:

一、心腹謀士,如杜如晦、房玄齡、薛收等;

二、儒家學者,如陸德明、孔穎達等;

三、有可能對李淵或朝臣產生影響的,如李淵的故友蘇世長、顏師古之弟顏相時等;

四、代表社會某一勢力的,如士族代表李守素等;

可以說,李世民采取的這一措施是起了作用的,但當時情勢很複雜,戰亂初定,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還處在地下狀態,頗像一出激烈的啞劇,力量的對比也是呈拉鋸狀態。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雙方都不會作出讓步。在李世民而論,自負其功勞才能,絕不甘心隻作個小小的藩王,李淵在起兵時大概曾許諾過奪天下後立世民為太子,李世民就根本沒想過這天下是他哥的;再說功高震主,李世民即使願意作個藩王也做不到,李建成絕不會容他。反過來,李建成也絕不會把即將到手的天下拱手讓出。最後的決戰不可避免。在決戰沒到來前,雙方心照不宣地做準備,拚命地爭功,爭寵,爭人才,爭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