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年淡泊金錢名利,追求簡樸生活。他認為道德最重要,其他都是小事。他在《中國哲學大綱·人生論》裏說:“其身歿矣,其道猶存,故謂之不朽……夫形體故自朽獘消亡之物,壽與不壽,不過數十歲;德義立與不立,差數千歲,豈可同日言也哉?”他一生生活簡樸,反對過度的物質享受,追求精神富有。他恬淡平和,真正視名利富貴如浮雲。他吃穿都不講究,有朋友帶給他一些高檔衣物,他不是束之高閣,就是送人。一年四季穿一件卡其布料製的中山裝,腳穿棉布鞋。他的住房是在他過世前兩三年才解決的,之前的住房極其狹窄,而且滿是書,幾乎沒站腳的地兒,家具也是幾十年前的。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他發表不少論文,出版了不少專著,有人說張老這下可以發點財了。但他對稿酬從來就不放在心上,甚至不要稿費。他甚至淡泊名利,早年的力作《中國哲學大綱》命運多舛,幾經曲折,曆經46年後即1982年,才得以署上他自己的名字,但他並無怨言,不計虛名。
對於傷害過自己的人,他原諒寬容。“反右”和“文革”期間,他的不少朋友、同事,還有學生都整過他,或者落井下石,或者黨同伐異,或者避而不見,隻有金嶽霖、熊十力和周禮全等少數朋友還敢與他交往。但幾十年後,對於這些傷害張老毫不介意,他說:“過去的事就算了。”
這就是張岱年,堅持一生的操守,堅持修養一生,是一位有博大精深學術又有高尚人格魅力的大師。他的學生、著名學者方立天說:“我想先生事業心強,事業有成,內心充實,喜悅;心態平和、平靜、平淡,精神健康、超脫、高尚;生活規律,飲食適度,無任何不良嗜好,這些可能是保持健康的主觀因素。”
學問道德滋養了他,使之超越了平凡,成就了非凡人生。所謂“仁者壽”,由於精神的豐富,他的生命力頑強,得享高壽。
現代人,修養意識差,因為名利思想重,都忙著掙錢,認為修養並無意義。其實,修養並非空虛沒用的東西,它完全是一種人生的智慧。正因為缺少修養,所以我們浮躁,我們隨波逐流,難得安寧,庸碌無為;正因為缺少修養,道德上不去,境界上不去,能力不能大幅度提高,所以最終無所成。
【修養感悟】
1.真正的修養,不是學問知識,不是豐富經曆,不是禮貌禮儀,而是知識、體驗、經驗、實踐等升華而成的感悟和思想。
2.作為哲學家,張岱年把修養看成自己的本職和使命一樣嚴格要求。學問道德,為學,為人處世等各方麵都嚴格要求自己,提高修養,最終活出了人生的高境界。
3.有修養的人,品德好,素質高,境界高,有風格,有情趣,有風度,有品位,讓人輕鬆,給人愉悅,讓人信服。這樣的人,在人群中有威信,有感召力,所以容易成功。
4.隻有做好了人,才能做好事;隻有有修養,才能做好人;素質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做事,做成事,有所作為。修養代表著一個人的境界和層次,有什麼樣的修養,就有什麼樣的人生。
張岱年淡泊金錢名利,追求簡樸生活。他認為道德最重要,其他都是小事。他在《中國哲學大綱·人生論》裏說:“其身歿矣,其道猶存,故謂之不朽……夫形體故自朽獘消亡之物,壽與不壽,不過數十歲;德義立與不立,差數千歲,豈可同日言也哉?”他一生生活簡樸,反對過度的物質享受,追求精神富有。他恬淡平和,真正視名利富貴如浮雲。他吃穿都不講究,有朋友帶給他一些高檔衣物,他不是束之高閣,就是送人。一年四季穿一件卡其布料製的中山裝,腳穿棉布鞋。他的住房是在他過世前兩三年才解決的,之前的住房極其狹窄,而且滿是書,幾乎沒站腳的地兒,家具也是幾十年前的。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他發表不少論文,出版了不少專著,有人說張老這下可以發點財了。但他對稿酬從來就不放在心上,甚至不要稿費。他甚至淡泊名利,早年的力作《中國哲學大綱》命運多舛,幾經曲折,曆經46年後即1982年,才得以署上他自己的名字,但他並無怨言,不計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