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太太的兒子小翔從小就有自己的兒童賬戶,每年春節和過生日的時候,長輩們給的“紅包”,小翔都會一分不動地存進銀行賬戶。但是,小翔似乎對貸款、利息等並沒有特別的意識。去年年底,小翔想買一台筆記本電腦,他就告訴媽媽於太太,自己有一些存款,但是卻不夠買電腦,還差3000元,他想向媽媽借這筆錢,預備到了春節的時候還給媽媽。
說實在的,於女士聽了兒子的話很高興,因為兒子已經有了獨立的意識,要用自己的存款自己買東西了,而不是再伸手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不過,於太太還是因勢利導地告訴小翔,媽媽可以借錢給他,但是小翔必須支付一定的利息。
“還要付利息?”小翔非常不解,借錢難道還要付利息嗎?於太太就拿家裏的房貸來舉例子:“你看,我們家買的房子向銀行申請了30萬元的貸款,銀行為什麼要借錢給我們?就是因為他們要從中收取貸款利息。我們每月要還房貸2000元錢,其中有一部分就是給銀行的利息。”
接著,於太太和小翔一起從網上查到了貸款利率的資料,提出如果兒子能夠以5%的年利率支付利息給媽媽,就可以先借錢給他。小翔算了算,兩個月之後他就可以用壓歲錢還上借媽媽的錢,一共需要付25元的利息,利息並不算多,所以爽快地答應了於太太的要求。
如今,信貸的生活方式已經逐漸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日後長大成人,可能需要申請很多貸款,如助學貸款、住房貸款等,而當他們創業的時候,還可能需要申請創業貸款。因此,如果有合適的時機,應該向孩子灌輸一些信貸方麵的知識。
上例中,也許25元錢對媽媽來說算不了什麼,媽媽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得到兒子的25元錢利息。但是從這種生活體驗中,可以讓孩子產生切身的體驗——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使用不屬於自己的錢,就必須付出一定的成本。
給孩子魚吃,不如給孩子釣竿。畢竟再多的錢都有被花光的一天,可是懂得投資理財,就可以使手裏有限的資產不斷累積。而要投資理財,貸款、利息等知識是必須掌握和具備的。對於孩子來說,他現在可能還不知道貸款、利息等具體概念,但是這些日後必須用到的知識,家長一定要盡早讓他們了解並掌握。通過與孩子之間互相借錢計算利息的行為,能讓孩子對銀行的融資行為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