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會向媽媽要錢去買爸爸說不能買的玩具,或父母要他做事情時,以金錢作為要挾條件,這是孩子逐步在利用自己不斷增長的談判技巧增加自己的“收入”。此時,你要反省教育孩子時與另一半的態度是否一致,並警告孩子,抵製他的不誠實行為。
當孩子對一些他喜歡的東西不依不饒時,你可以采取“股份製”的方式,如你出3/4的費用,讓孩子自已出1/4。孩子有了自己的投入,既有利於他控製“想買就買”的心理,也會更加珍惜所買的物品。
4.如果孩子經常送禮攀比
劉女士的兒子讀初二,因兒子得知他的好朋友阿超想練習英語聽力,就一門心思想送個MP3給他做生日禮物,理由是上次他過生日,收了人家一個價格不菲的耳機,如果不送一個好一點的MP3會很沒麵子。劉女士平時也教育兒子要真誠對待朋友,懂得付出,但現在孩子才上中學送禮就要這麼貴重,讓劉女士很犯難。
經常送禮攀比也是現在很多孩子的通病,這些孩子很少考慮家庭實際的經濟承受能力和商品的實際價值,喜歡花很多錢買高檔的商品,同學之間互送禮物也會攀比炫耀,對他們來說,擁有別人羨慕的眼神就是莫大的快樂和成就。
對於孩子的這種不理性消費行為,你可以這樣對待:
給孩子一個正確理念:禮物的意義在於表達心意,有時一些切實的幫助或親手製作的禮物反而令對方倍感珍惜,且過分貴重的禮物還可能會給對方帶來很重的心理壓力和經濟負擔。同時還要引導孩子正確看待,不要隨意收取別人過於貴重的禮物。
平時為孩子的消費也應有選擇、適度地進行,對孩子購物的欲望不應不加選擇地滿足,否則就容易使孩子形成缺乏節製的不良習慣。為孩子選擇消費的過程即是在告訴孩子,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這直接影響著孩子價值觀的形成。
總之,在引導孩子消費時,要盡量讓孩子明白他在整個購物過程中究竟需要什麼東西。對於孩子的過分要求,即使你買得起,也應該對孩子說“不”。慢慢地,孩子就會知道,不是他們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他必須在合理的範圍內滿足自己的需要。唯有從小就有理性的消費觀念,長大後才能更懂得理財,更能理性地對待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