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9月10日,五星紅旗第一次在可可西裏無人區升起,中國第一個民間的生態環境保護站——索南達傑自然保護站誕生了。
第二年,在王石等環保人士及深圳英特泰公司、成都鐵塔廠等企業的鼎力相助下,來自四川、北京、廣東等地的誌願者,包括大學生和工程技術人員們又對保護站進行了擴建。
保護站一誕生,便成為治多縣西部工委野犛牛反偷獵隊的前沿基地和哨卡,對可可西裏藏羚羊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
1999年,楊欣和一批環保誌願者又在四川注冊成立了四川綠色江河環境保護促進會(簡稱“綠色江河”)。促進會倡導和策劃了建立長江源環保紀念碑,這個紀念碑由江澤民主席題寫了碑名,1999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這天,在長江源區沱沱河之濱落成,默默地呼籲著各級政府和中華兒女更加重視長江源生態環境的保護。
2000年,在世界自然基金會和香港“地球之友”的讚助下,楊欣和綠色江河出版了畫冊《長江源》。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全方位展示長江源頭的自然風光、風土民俗、宗教文化以及生態環境,讓更多的人特別更多的孩子認識長江、熱愛長江,共同保護長江的生態環境。
楊欣從第一次踏上長江源那塊神秘的土地到現在已經有16年,他獻身長江源生態環境的保護也已經8年,他從一位充滿好奇心、易於激動的小青年變得理智而成熟,但是對長江的熱愛卻始終沒有改變。他已經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工作、生活乃至希望和憧憬都融入長江之中。他明白,“長江源的環境保護是一條漫長的路,是一條隻有起點而沒有終點的射線”……
但是,他必須走下去。
“漂哥”們的高原情結
早在1997~1998年采訪位於攀枝花的二灘電站工程時,便聽說攀枝花市有一批環境保護的“發燒友”,我曾經采訪過這批“發燒友”中的一員——當時的建設銀行二灘水電專業支行行長陳連躍。
采訪中我驚異地發現,這個又高又瘦的年輕人,有著寬寬的、聰穎的額頭和天然的卷發,身上竟有著一種詩人或藝術家的氣質,和他談話,總給我一種奇特的、“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在接受采訪時,他完全沒有興趣向我介紹自己被許多人羨慕,認為極具魅力的金融業務,雅礱江和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似乎占據了他的整個思想和情感。他充滿詩意地向我描繪了甘孜州九龍縣美麗的高原湖泊伍須海,這是他生平見到過的最迷人的地方。正是在伍須海旁邊的原始森林裏,躺在厚厚的落葉和地衣上,仰頭望著藍藍的、大海一樣的天空,綠色的、宛如在大海裏浮動的樹枝,一種莊嚴而神聖的感情便陡地從心中升起,他掏出筆記本,重重地寫下了幾個字:
建立自然保護區!
從此,他便成為環境保護的“發燒友”。
自從第一次上高原後,陳連躍便一發而不可收,每年禁不住都要上高原去。楊欣建立索南達傑自然保護站後,陳連躍又和楊欣一起策劃、籌建“西藏自然保護基金會”,他還醞釀在攀枝花市建立一個民間環境保護組織。
而且最後他還告訴我,他已經萌發了一個想法,再工作一段時間,和楊欣一樣,專門去從事環境保護了。
當時我便意識到,青藏高原和環境保護事業將改變這個年輕人的整個人生。
2001年9月,為了考察長江上遊幹熱河穀的生態狀況,我再次來到了攀枝花市並再次見到了陳連躍,果然,如我所料或如他自己所說,他已經離職加入了楊欣發起的“綠色江河”組織,專門從事環境保護了。
我向他問起離職的經過,他僅僅搖了搖頭,擺了擺右手,簡單地回答道:“不值一提……”
這次攀枝花之行我還采訪了被稱為“高原發燒友”或“漂哥”的馮春、吳為、張正廉等人。
他們告訴我,到青藏高原次數最多的除了楊欣還有楊勇(地質工程師)和唐邦興(中科院成都分院地理所的專家)兩人,除此之外便是蘭為可、王列詩、廖國宏、劉建、張昌春等。這些人大多數是長江科考漂流隊的主力隊員,以成都和攀枝花為中心,最近幾年,隊伍已經擴大到雲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