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2 / 3)

仲淑燕笑笑說:“你爸爸會寫,讓你爸爸朗誦。”

梁淑秀:“老爸朗誦一首。”

梁臨月仰望著突兀而立的大慈閣,沉思片刻朗誦道:

玉宇瓊樓保府立,飛簷碧瓦聳雲端。

真覺禪寺無雙地,趙北燕南一大觀。

梁淑秀搖搖頭:“聽不大明白。”

“人家誰聽得懂你那老古董。”李秀圃瞥一眼梁臨月。

“我聽懂了。”肖誌軍搶著說,“大慈閣雄偉壯觀,是趙北燕南一大景觀。”

梁臨月點頭微笑:“誌軍真聰明。”

他們經過鳴霜樓⑤,站在古蓮花池門口,向西瞭望了會兒總督署門前的兩棵大旗杆,然後進入古蓮池。

通過古色古香的蓮池大門,迎麵一座假山,山上秀石玲瓏。繞過假山,一座高大的牌樓出現在麵前,牌樓正中橫匾上書“古蓮花池”四個大字,右書“搖紅”,左書“滌翠”。穿過牌樓,從濯錦亭⑥旁沿池塘順碑廊向西一路遊賞著。走過曲曲折折的石橋,漫步來到秀麗的臨漪亭⑦下。

園內遊人如織⑧。正值荷花盛開時節,池塘中片片翠綠的蓮葉托著粉紅色亭亭玉立的荷花,微風吹拂,碧波蕩漾,如醉如癡。

梁淑秀蹦蹦跳跳,拉著肖誌軍繞著荷花塘轉了一圈,回到臨漪亭前興奮地喊著:“真美呀!好似人間仙境。”跳到荷塘邊,抑製不住抒發著愉悅的情緒:“啊——”跑到人們麵前:“我真想對景抒情吟詞賦詩,可惜我不會;姑姑會,姑姑吟一首詩。”

仲淑燕笑著:“你爸爸會,叫你爸爸吟。”

梁臨月亦被眼前宜人⑨的景色所感染,興致勃勃地說:“我提議,每人寫一首詩,不會寫詩說一個有關古蓮池的傳說故事也可以。”

李秀圃趕緊說:“我不會寫詩,我也不知道古蓮池的傳說,我棄權。”

胡臘梅眨著丹鳳眼微笑著:“我不會吟詩,說一個蓮池白玉橋的故事吧。”她沉思了片刻,聲調低緩地說:

“古蓮花池南塘池的環水渠上有一座三孔漢白玉石拱橋,名叫‘綠野梯橋’。橋身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如同一位銀裝素裹的俊俏女子橫臥在那裏。說起它的來曆,還有一段淒楚動人的傳說。聽老人講元朝的時候,在太行山腳下住著一對年輕夫妻,男的叫李月,女的叫白妮。李月不但長得十分英俊,而且心靈手巧,學得一手漂亮的石匠手藝。他的妻子白妮更是百裏挑一,別提多俊了,肌膚如脂,潔白如玉,人們都親切地稱她‘白玉姑娘’。保府城來了一個元兵副統帥,要在城內修花園建府第,派兵四處抓人,一些年輕美貌的姑娘媳婦也被抓去供他淫樂。李月和白玉姑娘都被抓去了。李月無奈在蓮池裏修白玉橋,白玉姑娘被逼在蓮池內跳舞。當他倆偷偷商量好準備逃跑的時候,被元兵抓住了,李月被殺害了,元兵副統帥逼迫白玉姑娘嫁給他。白玉姑娘提出條件,要穿白戴孝到白玉橋上祭奠丈夫。副統帥答應了她。白玉姑娘在橋上哭著:‘綠野梯橋、綠野梯橋……’突然像瘋了一樣喊:‘李月啼橋!’便一頭撞死在白玉橋欄杆上了。”

人們沉浸在悲涼的氣氛中。梁淑秀眼睛紅紅地說:“阿姨,這個故事太悲慘了。”

“嗨,大家別太消沉了。”李秀圃岔開話題,“你們看那個亭子的尖頂像個大桃子。”

肖誌軍搶著說:“那叫‘蓮葉托桃’,是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時,諷刺慈禧太後連夜逃走的事兒。慈禧太後從北京逃到西安,第二年從西安返回北京時路過保府,住在古蓮花池裏。工匠們在亭尖修了個大桃兒諷刺她‘連夜脫逃’。”

“是嗎?比喻挺形象的。”梁淑秀興味盎然地說。

肖誌軍興奮地說:“古蓮池有很多美麗動人的傳說呢。”

“還有什麼?”

“像剛才我媽說的‘李月啼橋’;還有‘荷花仙子’……”

仲淑燕看著兩個孩子沉思著,思緒回到三十年前……

——梁臨月駐足說:“這裏是聞名的西湖十景之一——‘斷橋殘雪’。”

“喔,這兒就是斷橋哇?就是《白蛇傳》裏許仙借傘給白娘子的地方?”仲淑燕高興地前後左右看著。

“好象是吧。”梁臨月望著波光閃閃的湖水,“傳說許仙與白娘子和小青一起從湖裏坐船到這裏上岸,正趕上下小雨,白娘子和小青沒帶雨傘,許仙把自己的雨傘借給了她們,後來白娘子就和許仙結為夫妻了。”

“多動人的故事啊。”仲淑燕有些陶醉,“你說真有這樣的事兒嗎?”

梁臨月笑著說:“這都是古時候人們編的神話故事,哪會有這樣的事兒。”

“這個故事太美了……”

“西湖美麗動人的傳說可多呢。你們不來杭州,非去上海不可,要不是在鄭州……”

梁淑秀站在臨漪亭通往南岸的白石橋上,衝肖誌軍喊:“快來、快來!”

“看見什麼了,大驚小怪的。”肖誌軍走上白石橋,站在梁淑秀身邊。

梁淑秀指著西邊的水榭:“誌軍哥,你看——”

李秀圃含笑看著兩個孩子……

——二人漫步登上枇杷山公園。李秀圃東看看西瞅瞅,高興地問這問那。她跑到一個高坎上舉目環顧四周,跳著腳又招手又叫喊:“梁大哥、梁大哥快上來!”

“看見什麼了,這麼大驚小怪的。”梁臨月上了高坎,站到李秀圃身邊。

“梁大哥你看——”

肖誌軍和梁淑秀走下白石橋,向西走向君子長生館⑩。

胡臘梅若有所思地看著他倆……

——“你不能回去,我不讓你走!”胡臘梅叫住梁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