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這句話拿到今天來說,也是合適的。因為從古到今,我們每個人基本上,都是想成就一番事業的,如果最終實現不了自己的理想和主張,也不能忘記潔身自好、獨善其身。東晉末年的大詩人陶淵明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陶淵明從小就有成就事業的大誌,公元393年,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陶淵明首次去當官。因為當時門閥製度森嚴,陶淵明卻又出身庶族,受到了別人的輕視,於是陶淵明就辭職回家了。公元400年,陶淵明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做官。後來他發現,桓玄在窺伺著東晉政權。陶淵明當然不肯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第二年的冬天,陶淵明的母親去世,於是他又借機辭職回家。
公元402年,桓玄舉兵與朝廷對抗,東晉的大將劉裕等人聯合起兵打敗了桓玄,陶淵明也離家到了劉裕幕下做事。劉裕到京城建康之後,作風上也確有不平凡的地方,東晉王朝長期以來的腐化現象,經過他以身作則的整頓,有了很大的轉變。陶淵明也曾一度對他產生過好感。然而好景不長,不久陶淵明看到劉裕為了剪除異己,竟然殺害一些無辜的人,並且憑著私情,把一些該殺的人,任命重要的官職。這些黑暗現象,讓陶淵明感到失望,他再一次辭職隱居。
公元405年,叔父陶逵介紹陶淵明去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上麵來人檢查,手下的人跟他說:“應該穿戴整齊去迎接。”陶淵明歎道:“我豈能為五鬥米向鄉裏小兒折腰。”於是他再一次辭職。而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涯,也就到此結束了。這十三年之中,他為了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不斷嚐試卻又不斷失望。最後他寫下了著名的《歸去來兮辭》,表明與統治階級決裂,不肯同流合汙的決心。
既不能實現自己的主張,又不肯低聲下氣、同流合汙,那就“歸去來兮”!陶淵明是很有氣節的人,辭職隱居後,他親自種地,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還寫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而他的這種氣節與行為,也受到了後人無限的愛戴和尊敬。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僅告訴我們做人要有兼濟天下的大誌、積極進取的態度;同時也告訴我們,無論是進取還是退守,我們都要“善其身”,就是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尊嚴與道德操守。
10.做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
古人說:“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順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生。”意思是: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他做事情時隻考慮事情本身的是與非,不考慮事情與自己的利害關係;隻考慮是否能順應時代的潮流,而不看重成功和失敗的結果;看重的是好名聲能否流傳後世,而不隻是生命存在的一生。
這句錚錚的鐵骨之言,相傳出自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黃宗羲。
黃宗羲學問淵博,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更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的美譽。他父親黃尊素為萬曆年間的進士,因為彈劾奸臣魏忠賢而被削職,不久又被下獄,最後受酷刑而死。十九歲的黃宗羲進京為父親鳴冤,並在刑部大堂之上,當眾用鐵錐擊傷魏忠賢的死黨許顯純等人。明思宗讚歎“真忠臣孤子也”,黃宗羲也因此轟動海內外。清軍入關後,黃宗羲召集家鄉的子弟數百人組成“世忠營”參加反清戰鬥。戰爭失敗後,黃宗羲返鄉閉門讀書著述。因為他名聲很大,清朝多次詔他入朝做官,他都沒有接受。
黃宗羲一生著述不斷,而且愈到老年愈加勤奮,年過八十之後,仍然著書不倦。黃宗羲尤其在史學上成就很大,他所開創的“浙東史學”一直影響到近現代。而在哲學和政治思想方麵,他更是一位從“民本”的立場來抨擊君主專製製度的人,堪稱是中國思想啟蒙的第一人。黃宗羲在經濟領域也有非常突出的成就。他的“積累莫返之害”的論說被現代學者秦暉,概括為“黃宗羲定律”。黃宗羲發現中國曆史上賦稅改革,雖然目的是為了減輕農民負擔,改善國家財政,而且每次稅費改革後,農民負擔在短時間內確實有所下降,但是隨後又增長到比改革進行前更高的水平,而國家財政最後也得不到改善。簡單地說就是不管怎麼減,最後的結果都是在增加。溫家寶總理曾經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還提到過這一定律,並經國務院研究,於2006年徹底廢除農業稅,打破了這個二千多年的怪圈。黃宗羲雖然沒有做過高官,也沒有很多的錢,但他清貧的一生卻是很有價值的。他留給後人的是大量的著作,內容涉及史學、政治、哲學、經學、數學、地理、天文、曆法、音樂、詩文等許多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