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很有“自知之明”的演員,她的人生曆程或許讓我們覺得不可同比,遙不可及。但是,她所經曆的每一次選擇和我們麵對的狀況卻是如出一轍的。她得到的機會眾多,受到的誘惑同樣不少。功成名就之後,她選擇了回歸平凡和微小。
我們可以從凱特身上借鑒的是,你首先要明確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是什麼,什麼可以讓你快樂,讓你安然。她也肥胖,但她從不自卑。她認為,做自己最重要。而她全部的輝煌經曆也正基於這些清醒而理性的認知和堅持。
凱特抒寫的是有關“堅持並認識自我”的故事:你可以肥胖,周圍所有的女孩子嘲笑你也沒有關係,錯過很多華美的機會不可惜,隻要你的選擇是你自己內心做出的取舍,而你知道這些取舍才是對你自己而言最重要的,而你又為這個取舍付出了自己的堅持和努力,這才是重點。
凱特告訴我們,成長過程之中,要有取舍,要懂得忽略,忽略那些“迷人眼”的亂花,而尋找那些可以讓內心平和且舒適的事做。
就像在新加坡,國民在購買政府組屋時,如果選擇與父母同住,或是住在距離父母家1公裏以內的地方,會得到1萬新元的獎勵,同時,還會獲得優先選擇房屋的機會。如果一個家庭贍養了父母,可以獲得退稅5000新元的獎勵。如果申請者是三代同堂家庭,將被優先安排居住。建屋發展局還設計了一大一小兩種麵積的住房,以滿足相鄰而居的實際需求。這些鼓勵,還有更多類似的政策使得新加坡的文明舉世皆知,新加坡也成為了全球最適合生活的地方之一。而對應這些鼓勵措施的是新加坡的公共場所到處都有罰款的鐵麵無私。
凱特和新加坡人正是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才讓自己的生活過得舒適隨和。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現在能把握的幸福。
能否舍棄人生路上必須舍棄的東西,這或許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成熟、是否具有智慧的一個重要標準。因為隻有當一個人能夠冷靜而準確地認識自己,認識環境,能夠理性、客觀地規劃自己的理想與生活的時候,他才敢舍棄,他才能夠舍棄。舍棄是大自然的規律,舍棄是生存的一種方式,舍棄是勇敢者的行為。
和新加坡的有所鼓勵、有所懲罰一樣,凱特的有所選有所不選成就了她的不平凡人生。而還沒有成為奧斯卡影後的我們,日常生活中同樣可以參考的是堂堂正正、安安心心地作好自己的每一次決定和選擇。
6.袖珍演講師的偉岸人生
肖恩?斯蒂芬森成長於芝加哥市郊區的拉格蘭奇村莊。一生下來就被確診患上了成骨不全病——一種罕見的疾病,患者的骨頭非常容易折斷和碎裂,一個咳嗽就能讓肋骨折斷,醫生曾預言,斯蒂芬森“最多隻能存活24小時”。能將生命之線拉到30歲,是斯蒂芬森創造的第一個奇跡,目前他的身高隻有3英尺,體重大約47英鎊。他不能跟其他人一樣走路;坐車得坐在嬰兒座位;要借助棍子才能按電梯按鈕;如果不用輪椅,步行時就像隻企鵝;18歲時,全身已有超過200根骨頭曾經折斷。
這份病曆任何一個健全人看了都會覺得是一個完完全全的苦難史,甚至懷疑是上帝開在斯蒂芬森身上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