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亦舍亦得,感受人生 (1)(3 / 3)

“孔融讓梨,我讓蛋。”兒子狡猾地端起了無蛋的那碗。“不後悔?”“不後悔。”兒子說得很堅決。可兒子吃到底也不見一個蛋,倒是父親的碗裏上臥一個,下藏一個,兒子又傻了眼。

父親指著蛋教訓兒子說:“記住,想占別人便宜的人,可能要吃虧。”

第三天,父親又做了兩碗荷包蛋麵條,還是一碗蛋臥上邊,一碗上邊無蛋。父親又問兒子:“吃哪碗?”

“孔融讓梨,兒子讓麵——爸爸您是大人,您先吃。”兒子誠懇地說。

“那我就不客氣啦。”父親端過上邊臥蛋的那碗。兒子把另一碗端過來吃,發現自己的碗裏麵也藏著一個荷包蛋。

其實,越是不肯吃虧的人,越是可能吃虧,不但吃虧,而且往往還會多吃虧,吃大虧。唯有不計較吃虧的人,才會真正有福。自古就有“吃虧是福”“吃一塹長一智”的說法。但對於其中的道理似乎有很多人還沒有真正理解,或者隻是表麵上一知半解,而實際行動起來卻大打折扣。

吃虧,雖然意味著舍棄與犧牲,但也不失為一種胸懷、一種品質、一種風度。貪心的人,總是費盡心思去算計別人,在其熱情、仗義與關切的偽裝背後,更多的是肆無忌憚地對別人的進攻與傷害。不怕吃虧的人,才會在一種平和自由的心境中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世界上沒有白占的便宜,愛占便宜者遲早要付出代價。有的人見有好處就撈,遇便宜就占,即便是蠅頭小利,見之亦心跳眼紅手癢,誌在必得。這種人每占一分便宜,便失一分人格;每撈一分好處,便掉一分尊嚴。天底下也不會有白吃的虧。從某種意義上說,樂於吃虧是一種境界,是一種自律和大度,是一種人格上的升華。在物質利益上寬宏大量,在人際交往中尊重他人,抬舉他人。如此這般,以吃虧為榮為樂,勢必贏得人們的尊重和抬舉。

任何一個有作為的人,都是在不斷吃虧中成熟和成長起來的,並從而變得更加聰慧和睿智。一旦吃虧便愁腸百結、鬱鬱寡歡,甚至捶胸頓足、一蹶不振,受傷者隻能是自己。

3.舍去“想當然”,相信眼見為實

有個笑話,說的是一個人偶然得了把紫砂壺,非常喜歡。睡覺時,他把紫砂壺放到床頭的小櫃子上,夢裏一個翻身,紫砂壺的蓋子不慎跌落。被驚醒後,他既心疼又氣急敗壞,沒有了蓋子的紫砂壺,還有什麼用處?於是一甩手將茶壺丟到了窗外去。第二天早晨起床,卻發現茶壺蓋子完好無損地落在拖鞋上。想起已經丟到窗外的茶壺,他又悔又惱,飛起一腳把蓋子踩碎!吃完早飯,扛著鋤頭出工,一眼看見窗外的石榴樹上,那把沒蓋子的茶壺,正完好無損地掛在樹上。

一個年輕人,到城裏做工,投奔到一個做大學教授的親戚門下。他不過初中畢業,找份工作並不容易,東奔西跑地忙了一個月,工資沒發,家裏突然來了電話:父親病了,急需用錢。窮途末路之際,他在親戚家裏偷了500塊錢寄回去。忐忑不安地從郵局回來,扒著門縫看到親戚正在打電話,隱隱約約說到錢還有自己的名字。他馬上著了慌,揣測著偷錢的事情已經敗露,心亂如麻,於是慌不擇路地衝進去就把親戚殺害了。後來這個人被逮捕歸案,事情的真相卻大出意料。原來那個親戚並不知道他偷錢的事情,他是打電話給另外一個親戚,他聽說了年輕人父親的病,正和對方合計給他家裏寄點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