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貝太”與那本小有名氣的料理雜誌並無關聯,這是個真人。其名氣之大,遠非一家“平媒”可比,全世界的年輕人中,大概沒幾個不知道她的。她就是球星貝克漢姆的太太維多利亞。顯然她更喜歡大夥兒叫她“辣妹”,但作為歌星的她其實早已過氣,現在純靠球星老公在維持曝光率,我想,叫她“貝太”應該更貼切吧。不過,叫什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擁有著每個女人夢想中的一切:明星夫君、時髦多金、奢侈生活、萬眾關注。無論這會讓多少人產生既羨且妒的複雜心情,都不會妨礙她作為成功偶像與時尚象征。大概這就是為什麼2004年的模特大賽請她到上海來作嘉賓。
作嘉賓並不稀奇,稀奇的是,她竟然在百忙之中,抽空到著名的批發市場,去買假冒的LV包包,而且還帶到記者會上示之於人,其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完全發自內心,絕無嘲諷之意,這相當令人不解。富貴豪奢如“貝太”者,難道還缺包嗎?別的不說,單單愛馬仕的Birkin包和Kelly包,不同顏色與不同材質,她就不知道有多少個,而其中任何一款,價格大概都在十萬人民幣之上。像她這樣的人,竟然醉心於購買仿冒產品,這的確有點兒匪夷所思。
但這在她的同胞看來,就沒有那麼難以理解了。最近,英國的一份研究報告發現,類似“富人買假”的現象其實相當普遍。這項研究結論與大家的普遍看法完全不同,一般認為隻有低收入者才去買假貨,但實際上,經常性購買仿冒奢侈品的,恰恰是那些很富有的消費者。原本,頂級奢侈品牌不怎麼重視打假,過去他們一向認為,那些買假貨的人,反正也不會成為他們的消費者,即便打掉假貨,他們也不會去買真貨。
然而,上述這項研究卻發現,那些購買仿冒奢侈品的人當中,有不少是家庭富裕、揮金如土之人。當然,這些人同時也很愛買真貨,但他們的買假行為必定會給這些品牌造成極大的損害。研究還發現,這種現象不單出現在英國,世界各地都有,最常被仿冒的品牌除Burberry、Cartier、GUCCI和YSL之外,LV名列第一。
不知LV看到“貝太”滬上買假的新聞後會作何感想,但在那之後不久,上海就發生了LV控告其法國老鄉家樂福賣假包的事件,並向家樂福索賠幾十萬人民幣。雖說這點兒錢對雙方來說都微不足道,LV多賣兩三個皮箱就不止這個數兒了,但想必其表態意義要遠大於實際意義。關鍵在於,明明假貨問題早已存在,何故現在才做姿態?是否真與那項研究成果有關?這我們不得而知。但至少從“貝太”身上反映出,那些研究成果還是有點兒準的。
不過,有一點在她身上似乎就不大準。那項研究表明,以往認為買假貨的人都是明知故買、知假買假,這種看法其實是錯誤的,實際狀況並非如此。根據調查統計,買過假貨的人隻占總購買者的八分之一,而這當中有將近一半的人並不知情,還以為自己買的是真貨。這樣算下來,大約隻有百分之六點幾的人是主動買假,這好像與大家的一般認識有很大出入。其實,我相當懷疑這個數字的精確度,單憑感覺就應該遠不止這些,咱們的“貝太”不就很能說明問題嗎?一個如此時尚、如此富有又受人矚目的人,也會主動買假,還主動示人、毫不掩飾,這總該算是有代表性吧,代表這是一種普遍的現象。照此邏輯,主動買假者應該不在少數。不管怎樣,至少“貝太”此舉的示範效應是不容忽視的。
當然,也許有人認為“貝太”買假隻是特例,達到她這個層麵的人完全不必如此,這恐怕不是錢的問題,而是某種心理因素在作祟。就好像也曾有報道說,某女明星很喜歡在超市偷東西,而且常偷一些她根本用不到的東西,其實她完全買得起,這應該是一種心理疾病。且不管“貝太”買假是否屬於心裏有病,但買得起真貨還要主動買假,或真假摻雜著買的,一定是大有人在,隻不過“貝太”是個名人,她的舉動被突顯出來而已。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這個問題大概已屬“消費心理學”或“社會心理學”的課題了,隻能留待學者們去揭示它的動因與實質,對於我們旁觀者而言,也隻能看到表麵的東西。
表麵上看起來,“貝太”是很高興的。當她拿出那個價錢極低卻做工極好的“精仿”包包向大家炫耀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如孩子般率真,小女人味兒十足的“辣妹”,而不再是那個美豔冰冷、疏離感十足的“貝太”。那一刻,“貝太”突然變得可愛起來,這是她擁有再多的真品名牌包也達不到的效果。
你看,事情就是這麼奇怪,真貨無法達到的效果,卻讓假貨給達到了。難怪有人要知假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