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美國有一項關於富人購房意願的調查,統計表明,在打算改善住宅的人當中,有43%的人想要定居在臨近海灘、港灣等濱水地區,有41%的人想要更靠近休閑娛樂設施,如高爾夫球場、網球場等。
這似乎顯示出一個趨勢,改善住宅的願意,更多地趨向於改變生活方式,而非改變生活場所。與此緊密相關的是,40%的有錢人打算在未來一年內購買第二套住宅,這個數字比2006年上升了10%。而對第二套住宅的選擇,大都集中於旅遊度假區,其用途主要是度假和退休居住。很顯然,這同樣著眼於對生活方式的改善。
所以,在美國的住宅市場中,鮮明地存在著日常住房和假期住房這樣不同的品種,日常住房有明顯的“第一套”意味,而假期住房則是清一色的“第二套”。然而有意思的是,在相關的研究中,假期住房與退休住房總是被放在一起統計,用來和日常住房相對照,看來,度假和退休這兩個用途被緊密地結合在第二套房產中。統計數據表明,購買度假住房的高峰年齡主要分布於50歲以後的區段,想必絕大部分購房者都考慮到即將到來的退休,因而有著雙重的購買意圖:現在用來度假,退休後用來長住。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假期住房的購買者中,隻有52%的人向銀行申請了貸款,而購買日常住宅的人中,申請貸款的比例則高達94%。這一方麵進一步證明了日常住房的“第一套”特性,另一方麵也說明對生活方式的追求與財富的積累是成正比的。但是,如果你認為購買假期住房隻是富人的“專利”,那可就錯了。根據調查,購買假期住宅的人並非全部來自富裕人群,而是分布於各個收入階層。其實這也不難理解,誰都不是等到富裕之後才開始對享受的追求,這兩樣東西從來都是互相推動的,就像一支沒有盡頭的“大麻花”,永遠擰在一起,相互拖拽,向前伸展。
盡管有數據顯示,假期住房在美國住宅銷售中隻占6%,但任何研究者都不敢忽視它。因為日常住房極有可能隨行就市、隨時變現,尤其到了退休前後,被賣掉的可能性更高。如果僅用日常住房的銷售數據來反映房屋市場的熱度,恐有失真之虞,因為這個數據有重複計算的可能。而假期住房的銷售數據卻更能體現市場趨勢,盡管它在市場總量中占比很低,但由於這類房屋一旦被持有便很少轉賣,通常會一直持有到退休甚至更久。所以該數據的變化,似乎更能反映出美國人購房意願及購買力的變化。
既然假期住房的持有期很長,那麼經過若幹年後,它們的累積數量也許會非常驚人。我想,假如有人在20年後,統計美國的財產繼承人所繼承的房屋類型,會不會發現,假期住房在其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呢?如果真是如此,那麼未來美國房屋市場的結構將會發生重大變化。以美國這樣房屋市場相當成熟的國家,房產淨值普遍占家庭淨資產的50%以上,那麼對於一個家庭而言,第二套房產在淨資產中的占比更是一個不可忽略的數字。因此,有研究者認為,這6%的份額現在看來似乎很微小,但它卻預示著未來龐大的市場規模,並將成為持續不衰的熱點。
與之相比,中國人自己購房的曆史還很短,照理說,現在尚處還款高峰期,房產淨值應普遍為負,也應該遠未達到購買第二套房產的高峰。然而,對於信奉“有土斯有財”的中國人而言,房產在其心目中的位置非同一般。如果說家庭資產除了“賬麵淨值”,也有所謂“心理淨值”的話,那麼房產在中國人心中的“心理淨值”肯定為正,而不管貸款有沒有還清、“賬麵淨值”是否為負。
不過,隨著這幾年中國房價的快速上漲,不少家庭的“房產淨值”已經在很短的時間內由負轉正。這的確提高了很多人家庭淨資產中的房產比例,但同時也提高了後來買房者的成本和負債比例,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但這絲毫沒有壓低後來者入市的猴急態度,也許這就是房產在國人心中所特有的“心理淨值”在起作用,因為每個後來入市者都預期未來房價將繼續上漲。
在這種狀況下,現在中國也出現了大量的“第二套”購房者,但購房目的卻不是為了假期休閑或退休享受,而是等待漲價變現,這種方式頗似炒股。國人普遍認為房市比股市更安全。懼怕炒股卻又把房子當股票來買賣,這充分說明,不同的投資標的,在人們心中的確有著不同的“心理淨值”。
不知美國人對於房產是否也有“心理淨值”,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美國社會,假期住房或退休住房不僅有經濟學含義,它還更關乎人們對生活方式的理解和對生活品位的追求,它存在於各個收入階層,是不同的人憧憬不同的未來人生的載體。這一點與中國有明顯的不同,也許把這叫做“情感淨值”才更為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