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定律》reference_book_ids\":[690640474905090765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心理學家對哈佛大學的一批畢業生進行過一次人生目標跟蹤調查。在調查中,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畢業生中有3%的人曾經確立了遠大的目標;有10%的人有明確的短期目標;有60%的人目標不清晰,隻求過好眼下的生活;還有27%的人幾乎沒有目標,完全是隨遇而安。
20年後,研究人員驚奇地發現:曾經樹立過遠大目標的3%的人,大都完成了自己的既定目標,事業有成;那10%的人雖沒有卓爾不群,但也是社會中的上層人士;那60%的人沒有大富大貴,在中下層過著安穩的日子;剩餘的27%的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過著清苦艱難的生活。
這個調查結果告訴我們,成功不是與生俱來的。很多人一事無成,並非沒有能力和智慧,而是缺少目標和抱負。設定一個高目標,就等於達到了目標的一部分。
美國行為學家J.吉格勒說過:“除了生命本身,沒有任何才能不需要後天的鍛煉。”後來,這番話被人們總結為:不管一個人有多麼超群的能力,如果缺少一個認定的高遠目標,他將一事無成。這也被稱為吉格勒定理。
沒有目標的人,往往活得很迷茫,不知道前麵的路在哪兒。如果你在生活和工作方麵有明確的目標,那麼恭喜你,已經走在了成功的路上。倘若沒有的話,那不妨靜下心來思考下麵的幾個問題。記住,不要做過多的思考,盡量寫下你的第一想法: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想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
◎你想給別人留下什麼樣的印象?
◎你通過什麼途徑實現自己的目標?
◎你想怎樣做讓自己與眾不同?
這些答案不是固定的,你可以隨著時間不斷地進行修改和擴充。一個人知道自己該往哪兒走,就有了前行的方向,從而不至於迷路。
知識鏈接
你的目標有多大?
關於目標的問題,我們需要延伸一下談談洛克定律,即當目標是未來指向又富有挑戰性的時候,它就是最有效的。換而言之,如果我們追求的是大目標,就不會滿足於既定的現狀,就會奮鬥不息,追求不止。
高爾基說過:“目標越遠大,人的進步越大。”有大目標的人,不會甘願待在井底,望著井口大的天空,以為那就是全世界。當然,要實現這個大目標,也不要希冀著一步登天,而要製定一個又一個可實現目標的步驟。
如果你不想隨波逐流淪為平庸者,不妨按照下麵的方法為自己製定一個可行的大目標:
1.問問自己設定這個目標的原因,以及實現目標的好處。
2.設定實現各個階段目標的時限,明確自己正處於哪個階段。
3.列出實現目標所需要的條件,按部就班地執行。
4.把目標作為奮鬥的動力,強化內心的期待和自信。
相傳,所羅門王曾經做過一個夢。有位智者在夢裏告訴他一句話,這句話涵蓋了人類所有的智慧,讓人高興的時候忘乎所以,悲傷的時候可以自拔。
遺憾的是,所羅門醒來後,怎麼也想不起來那句話了。於是,他召集了最有智慧的幾位大臣,跟他們說了自己的困惑,要他們把那句話說出來,還拿出一顆大鑽戒,說:“如果想出來那句話,就把鐫刻在戒指上,我要每天戴著它。”
幾天後,老臣們來歸還鑽戒,上麵刻上了一句簡單的話:“時間一去不複返。”
這確實是一句充滿智慧的話,美國著名的管理大師德魯克曾說:“不能管理時間,便什麼都不能管理。”關於時間管理的問題,1958年,英國學者帕金森出版了《帕金森定律》一書,他經過多年調查研究,發現一個人做同一件事所耗費的時間有很大差別:
一個忙人20分鍾就能寄出一遝明信片,但一個無所事事的老太太為了給遠方的外甥女寄一張明信片,可以足足花費一整天的時間:她找明信片要用一個小時,找眼鏡要用一個小時,查地址用半個小時,寫問候的話用一個小時零一刻鍾。
看起來有點搞笑,但很多人在工作上就像那個無所事事的老太太一樣:在時間充裕的情況下,不由自主地放慢節奏或添加其他工作項目。於是,工作就開始自動地膨脹,直至占滿所有可用的時間,這就是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說:“一份工作所需要的資源與工作本身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一件事情被膨脹出來的重要性和複雜性,與完成這件事所花的時間成正比。”我們總是誤以為給自己很多時間完成一件事就能改善工作的品質,但實際情況總是相反。過多的時間反而讓人變得懶散,失去原動力,致使工作效率低下。
帕金森定律警示我們:要學會管理時間,做時間的主人,減少低效率重複勞動,把時間用在更有效益的地方,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生活質量。誰拋棄時間,時間也會拋棄他。在時間管理的問題上,這裏有一些實用的方法,可供參考:
第一,充分利用最有效率的時間。把最重要的任務安排在自己的黃金時間,這樣就能花費較少的力氣做更多的事情。至於黃金時間,每個人都不一樣,需要自己來摸索。
第二,學會利用現代化工具。除非特殊情況,能打印的不必手寫,能錄音口授的可直接傳達,多利用檢索功能,這樣可以有效地節省時間。
第三,把零碎的空閑時間利用起來。一個人再忙,也會有零星的時間,如果把這些時間充分利用起來,從事某一項有意義的工作,能做成很多事。倘若從20歲開始,直至60歲,每天利用2小時的閑散時間看書,那麼這40年裏,就等於多了29200個小時,相當於3.3年的時間!
心理學家曾經把一個班級的小學生分為兩組,讓他們閱讀同一篇課文。第一次閱讀時,要求學生在5分鍾之內完成,結果全班所有的同學都在既定的時間內完成;第二次閱讀時,規定學生在8分鍾之內讀完即可,結果所有的學生都用了8分鍾才完成,沒有一個學生是在5分鍾之內讀完的。
不隻是小學生,成年人也經常會出現類似的問題:著手做一項工作的時間,若時間是一周,往往都覺得不用著急,直至到了該上交任務的時候,才開始手忙腳亂、廢寢忘食地忙活,用超負荷的勞動才完成既定目標,弄得自己身心疲憊,事情做得也不盡完美。
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為最後通牒效應,即對於不需要馬上完成的任務,人們總是習慣於在最後期限即將到來時,才去付諸行動。這是因為,人大都有拖拉的心理傾向,潛意識中會到最後一刻才去做那些原本早就該完成的事。
為了避免這種拖拉的傾向,我們就該學會給自己設定一個“Deadline”。如果不設定期限的話,心中就沒有“Deadline”越來越近的緊迫感,目標很可能會一直被停放在遠處,而自己卻拖拖拉拉不肯行動,理由很簡單:“反正時間還多著呢!著什麼急呢?”
記住:你是自己的主人,你有權利支配自己的生命,你想讓自己活得更加精彩,就不要猶豫,從現在開始,拿起手中的筆,把自己的曆程記錄下來,給自己的目標一個期限,讓自己的時間支出得有理有據。
每個人都是一座寶藏,蘊藏著無限的潛能,隻是鮮少被自己意識到。在一般情況下,也很難發掘出來,這就使得多數人都過著平淡無奇的人生。於是,很多人就問了,怎麼做才能激發出自己的潛能呢?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W.詹姆斯發現:一個人的能力在平時的表現和經過激勵後的表現幾乎相差一倍。經過激勵後,人的心理動力會加大,積極性大幅提升。在沒有激勵的情況下,心理動力很小,積極性比較低。積極性的發揮,取決於能力和動力,而能力的發揮很大程度上跟動力有關。當我們激發了內在動機,就有了一股強大的力量,催促著自己朝著既定的目標加速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