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3 / 3)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正書記對蔚民富的態度更是嚴肅有加,評價底數已降到了極限。聽起來真讓人說不清到底是怎麼回事,是有人在中傷誹謗還是有人刻意在設局。

蔚民富調來臨界鎮工作,知道有一雙眼睛一直在暗中窺視著他,夢裏醒來都感覺得到。那是一雙嫉妒、幸災樂禍、布滿芒刺的,絕對叫人無時無刻不感到威脅的眼睛,可以裝作視而不見,卻擺脫不了被監視的心理且無可奈何。

蔚民富想不到,窺視者會是洋副鎮長。洋副鎮長是蔚民富的朋友,到今天也沒有跟他翻臉。在別人眼裏他們是那麼要好,簡直是至交,連夫人之間都走動。他家的婚事喪事蔚民富的夫人都出麵張羅,關係確實不一般。

蔚民富腦後沒有長眼睛,不知道是誰隔三差五地去向正書記告他的狀。

洋鎮長說的多是蔚民富評頭論足削弱正書記威信的話,還造謠說蔚民富要組織人寫正書記不秉公辦事、不廉潔自律的人民來信等等這些讓正書記難堪的言辭。

正書記沒有正麵找他談話,蔚民富已經感覺到了周圍那些異樣的眼神。

正書記居然知道蔚民富和裴仁金開玩笑說裴仁金肚擠下麵的黑痣與印記一樣的事。這個笑話隻有三個人知道,除了死鬼裴仁金就隻有蔚民富和洋鎮長知道,蔚民富以後也再沒有在其他場合開過這樣的玩笑。

同事的猜疑、領導的不信任,終究不是什麼讓人舒服的事情,蔚民富感到很晦氣,仿佛是光著身子在走路,赤裸裸的,身上所有的零件都在別人的視野中。

蔚民富把懷疑的焦點逐漸瞄準到洋鎮長身上。很簡單,有幾件事雖然查無實據,卻不能不說事出有因。

在常人看來,洋鎮長盯著蔚民富是對的呀!洋副鎮長是土生土長的副鎮長。洋鎮長憑多年經營的人際關係,選票、測評總是在前麵的,再提個一官半職的論資排輩應該輪上他。可是,剛調來的蔚民富是大學生,又是全國勞動模範,年齡又比他輕,當然成了他的政治勁敵。

在測評之前市紀委到臨界鎮來調查一封匿名信,據說有人民來信反映正書記和女幹部有生活作風問題。

紀委的同誌找蔚民富談這件事的時候,很含蓄地問過他:有沒有向其他單位投寄過。不著邊際的提問,蔚民富感到莫名其妙。後來紀委的同誌告訴他是有人借他的名義寫的舉報信。

這樣一來蔚民富跳到黃河都洗不清了。

舉報信中有一句話是他和洋鎮長、正書記在一起的時候,洋鎮長開玩笑說男子有風就要揚。這句話蔚民富從來沒有聽正書記說過。

舉報信內容是正書記的口頭禪:男子有風便要揚。並有眼睛有鼻子地編出了女科長封景與正書記的風流韻事。

誣陷誹謗舉報他人也是要有講究的。有人寫舉報信隻是胡亂地編造一些共性的現象,寫一些貪汙受賄的問題。而洋鎮長專寫人們飯餘茶後的笑話。

正書記與封景科長的笑話,是在班子成員集體活動時的一個酒桌上,蔚民富對正書記開玩笑地說:“男女搭配幹活不累,組織上給我們配了個女科長,我們誰也不敢跟正書記搶啊。”

當時封景科長也說得風趣:“班子裏沒有母老虎,你們這群公老鼠要鬧翻了天了。”這本是大家和諧的局麵,說說笑笑也不失大雅,可就這麼一句話弄出了事情來。

市紀委的同誌來調查時,蔚民富明顯感覺到,從舉報信的內容、語氣、寫法來看,他們懷疑蔚民富在舉報人之列。

蔚民富是守住了道德底線,從來沒有做過舉報或者指使他人舉報這類卑鄙齷齪之事。多年來,他一直認為這是一種低俗的文化。

正書記畢竟是一把手,當今這個世界誰要是得罪了一把手,就是和自己的前途、錢財過意不去,說不準還會招來橫禍。

蔚民富越想越覺得寫這信的人靈魂是極其黑暗的,他從內心看不起這樣的人。他對這件事也沒有多想,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隨正書記怎麼看。

他想來想去有兩件事一直解不開謎。裴仁金逝世,在喪事處理過程中洋鎮長對蔚民富說:“為這種人舉行遺體告別儀式,玷汙了黨組織。”

蔚民富說:“裴仁金畢竟是我們的同誌,他是死在工作崗位上的,盡管在印汪的問題上有過錯,這更是一種低俗文化在他身上的體現。加上他死前還是懺悔的,說了那麼多警示生者的話,也不失共產黨人的品格,對他的喪事應該辦得隆重一點。”

正書記在籌備裴仁金喪事時,特意把蔚民富叫到辦公室說:“難怪裴仁金的家屬要求追認他烈士呢,我們有些同誌自以為是,這是一種不光明磊落的人格問題。”

蔚民富想,他和洋鎮長閑聊的話,怎麼被正書記上升到人格問題?

這是一件事。第二件事是,尹理上訪,洋鎮長的表兄光禿頭叫陰森,是標牌廠的工人,因盜竊判刑剛釋放。當時他怎麼知道有人在鎮政府上訪呢?在不到十分鍾內就聚集那麼多不明真相的群眾在鎮政府挑釁鬧事,打的不是別人而是蔚民富。當時誰也沒有謾罵指責洋鎮長一聲。

事件一發生,洋鎮長就溜得無影無蹤。後來事件一結束,他又好心好意地出現在正書記麵前。

蔚民富對正書記總是那麼尊重。

那天正書記的話留給他的印象比任何時候都要深刻得多。

蔚民富繼續回味正書記在黨委中心組學習時反複講的一段話:人與人的差距是人生觀與世界觀的差距,地區與地區的差距,是先進文化和落後文化的差距。

他認為這論述是很傑出和明智的。

另外一個令他深思的,是福民對他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