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猶未盡還說說
本書即將完稿時,仍覺言猶未盡,還有很多話想說。
其實很多想說的話,在本書的一些章節已經說了,隻是感覺說得還不充分,尤其是解決涉法涉訴問題的一些深層次理念,在本書的表述中欠提煉、歸納。恰好河北省委政法委開設“政法網絡大講堂”,安排我講涉法涉訴信訪工作改革,我在準備講課的過程中,就一些理念方麵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2013年5月7日下午,我講課,全省1172個視頻網絡會議室、34757人參加聽課。講完之後,我的手機打爆了,短信把我留存在手機中的信息擠沒了,很多同事、領導和基層幹警對我的講課給予肯定和鼓勵。雖然是視頻講課,但不少課堂當我說完“謝謝大家”後,都自發鼓掌。大家的這種鼓勵延續了幾天,電話、短信我又收到不少。
受到大家的認同和鼓勵,在本書後記中還想說的話就不再說了,把我講課的第三部分,集中談解決涉法涉訴問題理念的,照錄如下:
第一,“依法平事”的理念
多數信訪案件產生本身,就是一開始不依法辦案造成的。形成上訪了,我們有的部門還是不嚴格依法辦理,結果形成了重複訪,越級訪。這裏有兩種情況值得我們重視。一種是,上訪人親自簽的息訴罷訪保證書,不認賬了,繼續上訪。其中緣由可能很多,但主要還是因為,簽訂息訴罷訪保證書之前政法部門承諾解決的問題、答應的條件不兌現,引發群眾上訪。這個責任在政法部門,虎頭蛇尾,缺那麼一種“再堅持一下的努力”精神。另一種是,“花錢買息訪”。辦案中的問題不依法糾正,辦案中的瑕疵不依法彌補,不是“拿法平事”,而是一味地“拿錢平事”,造成的後果是,“拿錢平事”平息不了,上訪群眾錢花完了就上訪,一訪又給錢,錢沒了又上訪,訪了給,給了還訪,沒完沒了,惡性循環。不僅培養出了上訪的“釘子戶”,而且培養了一批專吃“上訪飯”的人。對於這種社會現象,我們有的同誌一肚子委屈,一肚子牢騷,有的說“這都是慣的”,誰慣的?有的說“這都是刁民”,誰培養的“刁民”?不用問,慣是我們丟了手藝慣的,“刁民”是我們丟了手藝培養出來的。政法部門的看家本領是拿法律平事,你有法不用,怕艱苦,怕麻煩,留下了上訪群眾抓住說事的把柄,再讓黨委政府和基層去穩控。穩控又不能違法,怎麼辦?隻好沒完沒了地“拿錢平事”。“拿錢平事”後患無窮,必然反複,且會引發攀比,引發連鎖反應。所以說,解決涉法涉訴上訪,既不能在法律上讓步,以犧牲法律來求眼前的息訴罷訪,這種息訴罷訪靠不住;又不能在執法上不作為,給涉案群眾留下上訪的把柄,給基層穩控造成被動。
目前一些地方穩控的做法明顯不恰當。每逢重大國事活動,如黨的十八大、全國“兩會”,有的地方把上訪群眾集中起來辦學習班的做法,帶有限製人身自由的嫌疑;有的領著上訪人外出旅遊,慣出了這些人的毛病,以致有的上訪人從三亞返回時對穩控人員說,明年“兩會”咱去台灣,我還沒去過台灣呢。有的地方給上訪群眾發錢,給你兩千,三千,這次“兩會”你就別去了;還有的陪打麻將,小賭博,陪喝酒,等等。這些做法都是不恰當的。事實反複告誡我們,不堅持原則,不依法辦事,靠小恩小惠做穩控工作,是靠不住的。解決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第一位的是嚴格依法解決上訪人的合理訴求,該糾錯的糾錯,該道歉的道歉,該賠償的賠償,該問責的問責。在社會救助、困難幫扶上可以讓步,而且讓得大一些也行,但在法律上,不能讓步,尤其不能以維穩為由,突破法律的界限,求得一時的息事寧人;在執法的作為上,不能缺位,不能失職,不能在執法上留下把柄,讓群眾抓住沒完沒了上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