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瑕疵案(2)(1 / 3)

這是“不認真”所表現出來的馬虎嗎?過了十年的血案,在通緝令中把犯罪嫌疑人的姓名寫錯了,家庭住址處留下空白,身份證處留下空白,照片處留下空白,這一個接一個的“空白”,不正是印證我們工作的“空白”嗎?這工作背後的“空白”,不正是感情和責任的“空白”嗎?

青龍縣公安局也許能為這種錯誤找出一萬條開脫的理由來,諸如這期間換了幾任局長,諸如1995年那個時期還沒有電子偵控技術,諸如那個時候辦案水平低、不規範,諸如當時的辦案經費嚴重不足,等等等等,但有一條是無論如何開脫不了的,那就是缺感情,缺同情心,缺慈悲心。

2001年正式立案後,青龍縣公安局成立領導掛帥的專案組,把案卷翻出來,重新梳理,重新調查,在深入分析案情和逃犯特性的基礎上,製定了具體的追逃方案,並多次派出工作組,遠赴東北等地進行摸查。這一時段青龍縣公安局的工作抓得很緊,龔大海也就不再進京赴省上訪,轉而獨自追凶。劉現作過他的女婿,劉現長得什麼樣,什麼脾氣秉性,龔大海很清楚。因而每當聽到縣公安局辦案人員談到劉現的線索,他都視作追凶的目標,獨自一人,艱辛上路。空手而歸以後,龔大海再去縣公安局打聽,聽到線索,再次出發。就這樣,龔大海一趟又一趟地跑東北三省,下了火車乘汽車,不通車的山裏就用腳走。吃揀最便宜的吃,住揀最省錢的旅店住,冬天耳朵和手腳凍腫了,夏天衣服髒得發臭,進山村尋找時,常常在草坑裏過夜……

雖然龔大海個人的力量有限,但他一趟一趟往東北跑,追查那個毀掉他一家的凶手,就是要追尋生活在社會主義中國的公民,必須依法討還公道的真諦。他龔大海反複上訪,是為了這個追尋,反複到東北三省獨自追凶,還是為了這個追尋。

2008年8月15日,凶手劉現在黑龍江省嫩江市的一個藏匿處落網。抓獲他的是青龍縣公安局民警。

劉現受到依法嚴懲,龔大海十三年的上訪、追凶也有了結果。但沉思此案,令人感慨頗多。我們不妨作兩個假設:

假設龔大海是青龍縣的縣級幹部,家裏發生這麼大的血案,縣公安局會等到龔大海上訪了才立案嗎?會等到龔大海上訪了六年才立案嗎?

假設龔大海是縣公安局某幹警的親戚,劉現會寫成“劉憲”嗎?劉現的家庭住址、身份證號、照片會留下空白嗎?抓獲劉現要等十三年嗎?

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這似乎不是假設,而是我國社會現狀的沉重話題。如果我們的政法幹警,包括各級領導、公務員,真的像黨所要求的那樣,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把群眾的事當做自己的事來對待,幫助群眾辦事傾注熱情、傾注關愛、傾注同情、傾注慈悲,成千上萬的龔大海式上訪、追凶的悲劇,就不會發生!

在從“不認真”的根子上剖析上述瑕疵案後,再讓我們從“不規範”的成因上刨刨瑕疵案的根子吧。

瑕疵於——不規範。執法不規範,是一個延續多年且將還會延續下去的頑症。不規範,包含不認真,但它的側重點在於不懂法和不按照法律規定辦理。不懂法一筆就能說清,不按照法律規定辦理,則比較複雜,它的前提是懂法,它的瑕疵是不按照法律規定辦。為使讀者比較全麵地加深了解,我特地從公安、檢察、法院各選了一個案例進行分析。

先分析公安的一個瑕疵案。2006年9月9日,邢台市平鄉縣某某村的王誌振與他的親侄子王瑞平,為宅基地糾紛打起來了。王瑞平畢竟年輕,加之他的妻子王桂芝、弟弟王瑞欽、女婿李海波一並出手,王誌振招架不住。眼看爺爺吃虧,王誌振的孫子、孫女前來助陣,結果王誌振一家告敗,不僅王誌振挨了晚輩的打,王誌振的孫子、孫女打得更重,鑒定為輕傷。王家叔侄打架的時候,有村民報警了。平鄉縣公安局民警趕到現場,但當民警了解到是宅基地糾紛引起的叔侄兩家打架以後,簡單問了問情況便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