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約文化,又稱為卡窯文化。因其首先發現於青海湟中卡約而命名。主要分布在甘肅、青海的黃河上遊及其支流湟水流域,其年代約為公元前900年至前600年間。卡約文化的居民以農業為主,生產工具主要是石鏟、石斧、石刀及骨耜等。粟為主要糧食作物。此外還飼養家畜羊、狗、牛、馬等。考古發現有方形半地穴式或地麵式建築房址。墓葬以二次葬為主,大多殉葬羊、狗等,少數以人殉葬。在青海循化蘇誌發現兩個用夯土築成墳丘的墓葬。墳丘呈橢圓形,長徑分別為20米或24米,短徑分別為16米或18米,高1.5米。兩個墳丘內分別有16座或10座單人墓葬,這種特殊的葬製比較少見。卡約文化發現的銅器有斧、鉞、刀、錐、鐮、戈、矛、鏃、環、銅泡及小件裝飾品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963年在西寧鮑家寨西山根出土銅鬲一件,高15.4厘米,口徑11.8厘米。侈口,斂頸,深腹,分襠袋足,實足根較高,口沿上有兩個半圓形立耳,與鄭州白家莊出土的商代晚期銅鬲形製近似。
沙井文化,因其首先在甘肅民勤沙井發現而命名。主要分布於甘肅河西走廊張掖、武威至永登一帶,其年代約為公元前800年至前600年。發現的銅器有銅刀、三棱式銅鏃、銅鈴、銅扣以及各種裝飾品,如鹿形飾、鷹頭形飾、渦形紋飾、犬形紋飾牌、連珠形銅飾牌等。從其銅刀與銅鏃的形製看,與中原青銅文化有著一定的聯係。20世紀70年代在永昌雙灣尚家溝發現了一座沙井文化的城址,平麵略呈三角形,南北長154米,東西最寬處為132米,城牆殘高4米,城門向南。沙井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生產工具有石斧、石刀、石鏃與骨鏃等。生活用器以陶器為主,有一定數量的彩陶,大多是在紅色陶衣上,再繪以紅彩的花紋。其中繪有鳥紋彩帶的陶罐最具特色,鳥紋生動,栩栩如生。
三四川及其鄰近地區的巴蜀文化
商周時期四川及其鄰近地區存在著發達的地方性的青銅文化——巴蜀文化。巴文化主要分布在以重慶為中心的四川東部地區,蜀文化主要分布在以成都為中心的四川西部地區。巴蜀文化二者不僅自身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且與中原青銅文化也有著十分密切的聯係,這與《尚書·牧誓》等古代文獻記載蜀國曾參加周武王伐紂等是一致的。
巴族最早的發源地在湖北西部清江流域,以後主要活動於四川東部及陝西南部、湖北西部、湖南西部及貴州東北部一帶。西周時期建立巴國,國都在重慶等地;春秋時期比較強盛,與楚國關係密切,公元前611年巴人曾從楚師滅庸;戰國時期衰落,公元前329年被秦國滅亡。巴文化的青銅武器有著鮮明的地方特點,如扁莖、劍身較寬的柳葉形劍、空首折腰鉞、圭形援直內戈、短骹(qiāo)弓耳矛等。青銅炊食器有釜、甑、鍪(móu)等。青銅樂器以於及鉦最為常見。青銅器上常以虎紋作為裝飾。並且在青銅兵器、樂器及印章等之上也常鑄有虎形、鳥形、手形、花蒂形等符號,這可能是古代巴族或蜀族的文字,但至今尚未破譯,不能通識。巴文化在墓葬上的特點是船棺葬,即用長約5米的整段楠木雕鑿成船形,屍體置於船艙之中,葬於沿江的山坡之上。1972年在涪陵小田溪發現的巴國墓葬中出土了14件成套的青銅錯金編鍾與銅缶等,與戰國中期楚國銅器相一致,反映巴文化與楚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