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甘青地區的辛店文化、四壩文化、寺窪文化、卡約文化、沙井文化
甘肅、青海地區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出現了銅器,在甘肅地區的馬家窯文化中已經發現了小件青銅器。例如1978年在甘肅東鄉林家出土了馬家窯文化晚期的青銅刀及碎渣。銅刀經化驗,含錫約6%—10%,其碳14測定年代為公元前2740年。而在馬家窯文化之後的齊家文化時期,小件銅器有了更多的發現。例如1957年在甘肅武威皇娘娘台齊家文化遺址中出土了銅刀、錐、鑿、環等23件。經化驗,銅刀、錐含銅99.63%—99.87%,為紅銅製品。其碳14測定年代約為公元前2000年。1976年在青海貴南尕(ɡǎ)馬台遺址出土了齊家文化的銅鏡,形製紋飾與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者相近。
進入青銅時代以後,甘肅、青海地區的青銅文化已發現的主要有辛店文化、四壩文化、寺窪文化、卡約文化、沙井文化。下麵分別予以簡介。
辛店文化,因其首先在甘肅臨洮辛店(甸)發現而命名。主要分布在甘肅黃河支流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中下遊地區。其年代約為公元前1000年左右。1991年以來發掘的青海樂都雙二坪聚落遺址,麵積達10萬平方米,聚落周圍有大型圍牆與壕溝,內部發現有房址、窖穴與灰坑等,可能是辛店文化在湟水流域的一個活動中心。辛店文化彩陶發達,一般是在陶器表麵先塗一層白色或紅色的陶衣,然後在上麵繪出黑色或紅色花紋,有S形紋、渦形紋、雙勾紋、平行紋、折線紋、犬形紋等。例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彩陶罐,高19.6厘米,口徑11.8厘米。胎為泥質紅陶,侈口,斂頸,折腹,平底,頸部有雙耳,肩部用黑彩繪出雙勾紋(羊角形)紋飾。辛店文化居民主要從事農業,種植粟(小米)等,兼營畜牧業。農業生產工具主要有骨耜、石斧、石刀、石磨盤及石磨棒等。牲畜主要有羊、豬、牛、狗、馬等。冶銅業也已有了一定的發展。在甘肅臨夏張家嘴出土了青銅容器的口頸部殘片,說明此時已能生產大件容器。此外還發現有青銅生產工具鑿、錐,武器矛、匕,裝飾品銅扣、銅泡等。辛店文化陶鬲的形狀與西周陶鬲接近,彩陶上的雲雷紋與中原青銅器上的雲雷紋相似,這些都說明辛店文化受到中原青銅文化的影響,已有較為密切的聯係。
四壩文化,因其首先在甘肅山丹四壩灘發現而命名,分布於甘肅永昌以西的河西走廊地區,其時代約當夏代。其經濟以畜牧業為主,有羊、牛、馬、豬及狗等。兼營農業,生產工具有打製石斧、石鋤、盤狀器、石球及磨製的石刀等。在民樂東灰山、西灰山遺址中出土了碳化麥粒,在玉門市火燒溝墓葬中的大陶罐中貯藏有粟(小米)粒。其墓葬的形製與葬式多種多樣,有長方形豎穴土坑墓、仰身直肢葬及二次(亂骨)葬等。隨葬品以陶器為主,以雙耳彩陶罐、四耳帶蓋罐和腹耳壺為代表。彩陶豆、雙耳彩陶尊、方鼎、長方形多子盒等具有鮮明的地方風格。並且普遍發現陶塤(xūn)。隨葬青銅器也較為普遍,以火燒溝墓地最為突出,清理的312座墓葬中有106座隨葬有青銅器,有斧、鑿、、刀、鐮、錐、針、錘、矛、匕首、鏃、釧等。此外還出土了一些金、銀、玉器、海貝以及玉石權杖頭等,反映了貧富分化的社會現象。並且還發現了一些有人殉或人祭的墓葬,說明當時可能已經進入初期奴隸製社會。
寺窪文化,因其首先在甘肅臨洮寺窪山發現而命名,主要分布在甘肅蘭州以東地區,其年代約當商代晚期至西周晚期。青銅武器發現較多,有戈、矛、刀、鏃等。此外還發現有銅鈴、銅鐲及銅泡等。寺窪文化居民從事農業,但畜牧業仍占很大比重,在墓葬的隨葬品中往往發現有羊、牛、馬的殘骸。馬鞍口雙耳陶罐是寺窪文化的典型器物,在陶器上還發現了一些刻畫符號。此外在一些墓葬中還發現有殉葬人及陪葬的車馬坑,說明當時可能已經進入了階級社會。值得注意的是,在寺窪文化中發現了盛骨灰的陶罐,說明當時已有火葬。根據古代文獻中關於古代氐羌族實行火葬的記載,有的學者推測寺窪文化可能是古代氐羌族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