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間諜在私人企業中也被廣泛利用。全球第二大軟件商甲骨文公司(OracleCorp)坦承,曾聘請商業間諜調查微軟公司,對與微軟有往來的團體進行調查。甲骨文聲稱,受雇的商業間諜機構全名叫做國際調查組織(InvestigativeGroupInternational,簡稱IGI),被秘密調查的對象分別為獨立研究所與全國納稅人聯盟。這兩個研究機構在微軟反托拉斯訴訟期間與微軟有密切往來,甲骨文的用意在於查明它們在該案中所扮演的角色。甲骨文公司辯稱,它之所以讓國際調查組織插手調查工作,為的是弄清這些在反托拉斯案審理過程中刻意發布“獨立研究結果”聲援微軟的研究機構,是否接受了微軟資助。對於甲骨文公司的行為,微軟公司進行了強烈的譴責,聲稱甲骨文公司對於貿易協會和公共政策集團的無理侵犯是虛構的和不能容忍的。
種種跡象表明,如今的商場上,“商業間諜”不再隻是電影、小說裏的人物。他們早已不聲不響地來到我們身邊。
根據最新調查報告,名列財富雜誌前1000名的公司每年因商業機密被偷竊的損失高達450億美元,每家平均每年發生2.45次、平均損失超過50萬美元。而位於矽穀的高科技公司的商業機密是被竊的首要目標,54%的案件的直接損失高達1.2億美元,平均為1500萬美元,這些數據本身就表明了商業間諜問題的嚴重性。
近年來,通過合法和非法的手段窺探競爭對手的活動已經成為各產業界的一種隱蔽的附屬產業。在矽穀,一些公司和個人就是通過竊取對手的商業機密,達到打擊、超越對手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安全顧問公司在矽穀成為另一種新興行業,他們協助高科技公司建立必要的安全體係、措施與訓練。
美國幾乎每家大公司都有情報室。 比如摩托羅拉公司在它世界各地前哨站上都設有情報點。他們的任務就是監視競爭對手,窺探對方有無兼並計劃或有無新技術等有可能影響到競爭大局的情報,甚至監視用戶公司的信心和士氣。
專家們說,在這個領域裏,很少有純粹的盜竊行為,很難找出不合法的行為。究竟有多少不合法的行為以及有多少受害者,很難統計。一般而言,成功的公司都不會公開承認進行過間諜活動,另外,被竊的公司也不情願向當局報告說它們受到這類活動的侵害。
美國的高新技術企業大多雇用專業的安全公司,專門負責間諜與反間諜活動。他們的職責無所不包,從黑客行為到賄賂,從收買對方高層人士到散布流言蜚語,甚至竊聽監控對方朋友的私人電話。
概括起來,現代商戰中的間諜手段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製造垃圾信息。製造大量的無用信息以迷惑對方。迷惑的對象有兩種:即競爭對手公司和媒體,使之經過不懈的努力,得到的隻是皮毛而已。
第二,故意抹黑對方。所有的IT大企業都有陰暗的東西,問題是如何得到對方的陰暗麵。安全公司雇用的偵探有前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禁毒局的特工們。一般而言,IT企業不關心你如何得到情報,但是它們確實想要情報。
第三,搞不到就偷。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IT企業必須依賴技術創新,但創新需要努力和機遇。商場如戰場,爾虞我詐乃天經地義之事。隨著高科技的快速發展及高度競爭,商業間諜行為隻會更為猖獗。
公司情報工作利用大量的工具,有些工具借助於高新技術,而許多工具卻是非常基本的東西。從較簡單的方麵說,公司的偵探什麼事情都要做:從在貿易展覽會上徘徊,到搜尋競爭對手的網站和專利局的檔案。他們在機場和航班上隨時要注意睜大眼睛。但有時他們也需過分一點,在競爭對手的工廠裏拍照,更有甚者,就是依賴新式的數據攝取軟件,在互聯網上高速搜尋競爭對手的隻言片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