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3 / 3)

所以,善於用兵打仗的人,能使部隊像“率然”一樣。所謂“率然”,乃是常山的一種蛇,打它的頭,尾巴就來救應,打它的尾,頭就來救應,打它的中部,頭尾都來救應。試問:“可以使軍隊像率然一樣嗎?”回答是:“可以。”吳國人與越國人雖然互相仇視,可是,當他們同船渡河時,如遇大風,也能互相救援,猶如一個人的左右手一樣。因此,想用係住馬匹、埋起車輪的辦法來穩定軍隊,那是靠不住的。要使全軍齊心奮勇,在於組織指揮得法;要使強弱都能各盡其力,在於恰當地利用地形。所以,善於用兵的人,提挈三軍就像使用一人那樣容易,這是由於把士卒置於不得已的境地而造成的。

統率軍隊這種事情,要鎮靜以求深思,嚴正而有條理。能蒙蔽士卒的耳目,使他們對軍事計劃毫無所知;戰法經常 變化,計謀不斷更新,使人們不能識破;駐軍常改變駐地,進軍迂回繞道,使人們無法推斷行動意圖。將帥賦予軍隊任務,要像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樣,使他們有進無退。率領軍隊深入諸侯國土,要像擊發彎機射出箭一樣,使其一往直前。燒掉船隻,砸爛軍鍋,表示必死決心;像驅趕羊群一樣,趕過去,趕過來,使他們不知道到底要到哪裏去。聚集全部軍卒,來到危險的境地,使他們拚死奮戰,這便是將軍的責任。根據不同地區采取不同的行動方針,適應情況,伸縮進返,掌握士卒在不同情況下的心理狀態。這些,都是將帥不能不認真考察和仔細研究的。

深入敵國作戰的規律是進入敵境越深,士卒就越專心一致,進入得淺,士卒就容易逃散。離開本國,越過鄰國進入敵國作戰的地區,叫做絕地;四通八達的地區叫衢地;進入敵境深的地區叫重地;進入敵境淺的地區叫輕地;後險前狹的地區叫圍地;無處可走的地區叫死地。

因此,在散地,就要使軍隊專心一致;在輕地,就要使部隊相連接;遇爭地,就要迅速行進到它的後麵;逢交地,就要謹慎防守;在衢地,就要鞏固與諸侯國的結盟;入重地,就要保證軍隊糧食的不斷供應;經圮地,就要迅速通過;陷入圍地,就要堵塞缺口;到了死地,就要顯示死戰的決心。

士卒的心理狀態是,被包圍就會協力抵禦,迫不得已就會拚死戰鬥,陷於危險的境地,就會聽從指揮。

不了解列國諸侯計謀的,不能與他們結交;不熟悉山林、險阻、沼澤等地形的,不能行軍;不使用向導的,不能得地利。對於“九地”的利害,有一樣不了解,就不能算是霸王的軍隊。霸王的軍隊,攻伐大國,要使其軍民來不及動員、集聚;威懾敵人,要使其無法與別國結交。因此,不必爭著和別的諸侯國結交,也不必在別的諸侯國培植自己的權勢,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威懾敵人,就可以拔取其城邑,毀滅其國家。施行超出法定的獎賞,頒發打破常規的號令,指揮人數眾多的軍隊如同使喚一個人一樣。驅使士卒執行任務,而不告訴他們意圖;隻告知他們有利的一麵,而不告訴他們有什麼危害。

讓士卒投入危地才能保存勝利,使士卒陷入死地然後才能得生。士卒陷於危險的境地然後才能力爭勝利。

所以,指揮作戰,在於假裝順從敵人意圖,一旦有機可乘,便集中兵力指向敵人的軟肋。這樣,即使長驅千裏,也可擒殺敵將。

因此,當決定戰爭行動的時候,就要封鎖關口,銷毀通行符證,停止與敵國的使節往來,在廟堂上反複計議,研究決定作戰大計。一旦發現敵人有隙可乘,就要迅速乘機而入。首先要奪取敵人的要地,而不要同敵人約期交戰。實施計劃要隨著敵情的變化而不斷加以改變,以求戰爭的勝利。所以,戰爭開始要像處女一樣沉靜,不露聲色,使敵放鬆戒備,戰爭展開之後,要像脫兔一樣迅速行動,使敵人來不及抵抗。

[商用新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