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否有不良的行為習慣,如不適當的吸吮行為,咬指甲,拔毛發,重複性小動作,害羞等。
孩子是否存在品行問題,如易怒、欺騙、偷竊、撒謊、破壞性行為等。
孩子是否具有精神疾病,如兒童焦慮症、兒童恐懼性障礙、社交敏感性障礙、兒童強迫症、兒童癔症、兒童抑鬱症,兒童多動症等。
第二招:為孩子營造溫馨家庭,嗬護關愛孩子成長。
孩子在和睦友愛的生活環境中,即使沒有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心情也愉快,活潑自如,良好的家庭氣氛有利於開展各種有益的活動和充分發揮孩子的潛能,促使孩子身心健康。
創設良好的家庭心理氣氛。一個溫馨的家庭氣氛主要表現在尊重、平等、形成民主等方麵。孩子雖小,但也和大人一樣自尊心很強,父母應像對待大人一樣尊重孩子的權利和要求,注意根據孩子的興趣進行引導,使他們主動快樂地去做各種事情。隻有尊重孩子,以理服人,才能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
建立心理上的平等關係。一般來說,缺少平等精神的家庭,孩子容易養成怯懦、自卑、自私的不健康心理。因此父母的心情不佳時,應盡量克製,不向孩子發泄,做錯了事,也要真誠地向孩子道歉,讓孩子真正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許多豁達大度,直言不諱的人的性格就與他們開放性的心理特征分不開。
注意家庭民主。孩子一天一天長大,有了自己的想法,父母在處理家庭事務時要充分考慮孩子的意見,讓孩子有發言權。心理上的開放有益於養成孩子開朗的性格,父母要善於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錯的,也要說出來。
第三招:對孩子進行情感投資,培養孩子對生活的熱愛。
許多孩子的心理問題很多是因為父母和孩子缺乏交流而引起的,這就要求父母隨時隨地與孩子交流,通過交流溝通了親子感情,使自己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發現孩子需要引導的問題,也就可以使孩子更深切的體會到來自父母的關懷和愛,從而有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滿足感。這是孩子心理得以健康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為孩子樹立模仿的榜樣,時時處處以自己樂觀向上的情緒去感染孩子。
父母之間要建立和諧、默契的關係,以便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臉是父母之間關係的晴雨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要對孩子進行情感投資。美國精神病專家坎貝爾提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父母要作出的“精神投資”:深情地注視孩子,和孩子進行溫馨的身體接觸,一心一意地關心孩子。
要對孩子寬嚴並濟。父母既不能為了贏得孩子的開心和笑容,就對孩子的缺點、錯誤熟視無睹、聽之任之,不合理的要求也予以滿足;也不能苟求孩子,把孩子與同伴進行橫向比較,甚至拿孩子的短處去比同伴的長處,要注意縱向比較,一旦發現孩子的閃光處和點滴進步,要及時加以表揚。
第四招:正確評價孩子,讓孩子認識自我。
正確評價孩子。對孩子的缺點,應實事求是地加以分析、開導;對孩子的要求不能過高過急,有點滴進步就應肯定和鼓勵,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不能用“你真笨!”這些負麵詞語來評價孩子。
父母要以禮相待,時時處處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要尊重孩子,不要歧視、虐待和任意打罵、體罰孩子。父母應尊重孩子的人格,把他看成是家庭成員中具有一定自主性的成員。當父母意識到自己對孩子可能講錯了話、做錯了事之後,要勇於向孩子承認錯誤並及時道歉,這不但不會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反而會使孩子感到父母更加可親可敬。
循循善誘,讓孩子認識自我。父母可采用各種形式來進行:鼓勵孩子在鏡子前照一照,看看自己的五官長得怎麼樣、身材如何;啟發孩子通過不同的手段,繪出自己的形象,比如躺在地上,請父母幫忙描出身體的輪廓,然後自己進行剪貼,也可自己畫自畫像;引導孩子對自己的照片、作品進行分類、整理,按日期前後進行排列,或按照內容進行編排,建立一個較為完整的成長檔案;把各種折紙作品收集起來裝訂成冊,使孩子能經常翻閱、觀賞,為自己的進步感到驕傲和自豪。
科學教育,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父母要幫助孩子安排有節奏的生活。有規律有節奏的生活方式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它可以使孩子的生活有張有弛,勞逸結合,防止過分疲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