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為孩子有一些怪異的行為而感到困惑。例如,孩子去朋友家玩時總是將朋友家的玩具帶回來;孩子在陌生人麵前說話口吃,可是在家裏卻說得很流暢……其實這些都是心理作用所帶來的一些負麵影響,當今的父母往往時刻注意孩子的身體健康,而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小山村裏來了一個旅遊團,他們觀光的時候從路邊采摘了一大串蘑菇。蘑菇可以算得上一種非常奇特的食物,既蘊含著天底下最鮮美的味道,又隱藏著天底下最可怕的毒素。團員們紛紛議論這些蘑菇到底能不能吃。
後來,團員們隻好求教於村裏的農民。有一位村民看了看,說:“這是龍肝菌,味道很好,可以吃的。”盡管這樣,大家還是有點放心不下,於是決定煮好後找隻狗來試吃。這種蘑菇的味道果然鮮美,狗嗅了一下,便大口吃了起來,大約10分鍾後,狗依然活蹦亂跳。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這種蘑菇肯定沒有毒!於是,大家非常開心地吃了起來。
正當大家吃得起勁的時候,村民走了過來,對大家說:“那隻狗死了。”大家一聽,頓時慌亂起來,心裏隻有一個念頭:這種蘑菇的毒素效果比較遲緩,在開始時並不發作,而等到一定時候,才會突然毒發身亡。但這裏地處山野,又沒有醫院能夠就近治療,看樣子,大家都要死在這裏了。許多人開始哭起來,還有人開始口吐白沫癱倒在地,而更多的人則感覺身體血液流動開始放緩,各種頭暈目眩的中毒症狀也不斷出現。
這時,一個孩子問在旁邊疑惑不解的村民:“那隻狗是怎麼死的?”村民回答道:“哦,是剛才與野豬打架,被撞死的。”原來如此,團員們頓時清醒過來,而種種頭暈目眩,身重無力的“中毒”症狀也奇跡般消失了。
旅遊團的團員們隻因為心理作用,以為蘑菇是有毒的,所以表現了種種中毒症狀,這就說明了:一個人的心理作用是可以影響到身體健康的。專家們也曾提出,心理疾病是誘發其他病變的罪魁禍首,像冠心並高血壓、癌症、糖尿並潰瘍病等都與心理、社會因素緊密相關。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所下的定義是:健康乃是一種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都完滿的狀態,而不是指沒有疾病的狀態。父母可以輕易地發現孩子的身體狀況,可是心理狀況卻被忽視,所以父母應該注意,讓孩子達到心理健康的狀態,比身體健康更重要。
第一招:判斷孩子的心理狀況,以便“對症下藥”。
東北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張嘉偉認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應具備以下特點:求知欲強,興趣廣泛,喜歡觀察事物,愛動腦筋,思維敏捷,什麼都想學,什麼都想試,對新鮮事物反應快,敢於提出自己的見解;意誌力強,不怕困難和挫折,不達到目的不罷休,從不半途而廢,能根據自己的需要控製自己的願望和行為,還能排除外界和內心的幹擾,集中注意力進行學習和玩耍;活潑樂觀,與人交往坦誠、隨和,樂意接受別人的意見,遇到困難和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緒能很快釋放,不淤積心裏;心態平衡,經常 保持歡樂愉快的心態,遇事冷靜,情緒很少大起大落,能理智地分析遇到的問題,很少表現出焦慮不安或憂鬱;富於同情心,樂於幫助別人,樂於關心別人,常 表現出“利他”和“親社會”的行為;人際關係良好,心胸開闊,尊重別人,能與別人和睦相處,積極參加集體活動,適應紀律約束和行為規範。
孩子的身體是否健康,一般的父母都會判斷,而孩子心理是否健康,大多數父母卻不知道怎樣來判斷。孩子在吃睡都正常的情況下,如果父母發覺孩子與同齡孩子相比,發育滯後,表現反常,就應該帶孩子看心理醫生。這樣一方麵可以為孩子治療心理疾病,另一方麵能為父母解答育兒過程的困惑,指導父母如何維護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可從以下幾方麵來判斷孩子是否存在心理問題:
孩子一般的心理活動與年齡是否相適應。
孩子言語功能的發展水平是否滯後於同齡孩子。
孩子智力水平與同齡孩子是否一致。
孩子適應一個陌生的環境需要多長時間,與同齡孩子相比時間是否過長。
孩子掌握運動技能的時間是否較同齡孩子長。
孩子情緒的穩定性、協調性及反應性是否適度。
孩子的思維、情感、行為的協調情況如何,是否有不協調的情況。
孩子的表現是否精力過剩、躁動不安、喜怒無常,做事不專心,難與他人相處。
孩子是否有一定的情緒障礙,如恐懼、自卑、壓抑、自傷、敏感、強迫、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