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一個脾氣很壞的男孩。他的爸爸給了他一袋釘子,並告訴他,每次發脾氣或者跟人吵架的時候,就在院子的籬笆上釘一根釘子。第一天,男孩釘了37根釘子。後麵的幾天他學會了控製自己的脾氣,每天釘的釘子也逐漸減少。他發現,控製自己的脾氣實際上比釘釘子要容易得多。終於有一天,他一根釘子都沒有釘,他高興地把這件事告訴了爸爸。
爸爸說:“從今以後,如果你一整天都沒有發脾氣,就可以在這天拔掉一根釘子。”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最後,釘子全被拔光了。爸爸帶他來到籬笆邊上,對他說:“兒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籬笆上的釘子洞,這些洞永遠也不可能恢複了。你和一個人吵架,說了些難聽的話,這就在他心裏留下了一個傷口,就像這個釘子洞一樣。”
插一把刀子在一個人的身體裏,再拔出來,再怎麼愈合都會留下傷疤。要知道,身體上的傷口和心靈上的傷口一樣都難以恢複。
我想,假如你的朋友誤解你了,你肯定會有些難過或者生氣,但當他明白了真實情況,消除了誤會後,雖然你很不爽,但你還是會原諒他,他也還是你的好朋友。這也正是友情偉大的地方:包容、體諒。
你需要什麼樣的朋友
你一定要清楚一件事,你需要什麼樣的朋友。
整天和你膩在一塊兒的人不一定是真的朋友。真正的朋友在一定程度上是心心相通的,不是做給別人看,不一定形影不離,不一定事事維護你,不一定處處討好你,但能在你需要他的時候主動來到你身邊。這樣的朋友也許看起來關係平淡一些,但這樣的朋友才是真誠的朋友、知心的朋友,當然也一定是永遠的朋友。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位老師給我講了一件他學校發生的事情。
中考後,兩名學生同時考上了他所在的重點中學,一位是統招生,一位是自費生。上高中後,統招生自以為入學成績好,不再像以前那樣用功學習了。他結交了一批愛吃、愛穿、愛玩的朋友,一有時間就去逛街、泡網吧,話題總離不開吃、穿、玩,根本沒有心思學習,結果成績大滑坡。而那位自費生認為自己的成績不理想,再加上自費生比統招生的學費又高出很多,如果自己不努力,既難考取大學,又有愧於父母,所以自入學的那天起他就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學習上。他結交了一批誌趣相投,有抱負、有理想的同學。他們經常聚在一起學習,交流思想和心得。這位同學進步很快,學習成績不斷上升。高考揭榜,那位統招生名落孫山,而那位自費生卻金榜題名。
沒有朋友很可怕,可是有了不好的朋友更可怕,所以選擇朋友一定要慎重。在中學你選擇朋友也往往是氣味相投、能談到一塊兒的,既然成為朋友,就應該有作為朋友的覺悟,要時時刻刻互相幫助、互相促進,這才是朋友,並非為了一己之私,利用別人。
正如高爾基說的,“真正的朋友,在你獲得成功的時候,為你高興,而不捧場。在你遭遇不幸或悲傷的時候,會給你及時的支持和鼓勵。在你有缺點可能犯錯誤的時候,會給你正確的批評和幫助”。
來看看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愛默生和他的兒子想把一頭小牛趕進牛棚,但他們犯了一個普遍性的錯誤:他們隻想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忽略了牛的意誌。愛默生在後麵推小牛,他兒子則在前麵使勁拉小牛。然而小牛犢怎麼也不肯合作,任憑愛默生父子累得滿頭大汗,它就是蹬緊四腿,頑固地不肯離開原來的地方。愛默生的女仆看到了這個僵持的場麵,就跑了過來。她比愛默生了解牛的性格,知道小牛想要什麼。她把拇指放入小牛的口中,讓它像吮吸母牛的乳頭一樣吮著,結果毫不費力地把它引入了牛棚。
愛默生感歎道:“如果你希望牛與你合作,你就必須先了解牛的需要。”
其實人與人相處又何嚐不是如此呢?
要想別人與你合作、了解你,你就必須了解別人的需要。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應該”兩字,“他應該知道的”、“她應該不會這麼做的”、“他們應該來的”……“應該”是你自己的想法,或者說是你的一相情願,你怎麼知道別人想什麼呢?
我們出現衝突,產生矛盾多是因為不了解彼此的需要,所以不要老是想著別人應該如何對待你,別人應該如何幫助你,你也應該想著如何對待別人,如何幫助別人。你要考慮別人的感受,而不要總是大大咧咧的。
與別人交往時,我們常常有四種心態,你需要了解的是自己要選擇哪種心態。
肯定自己,否定他人。沒有人喜歡被別人居高臨下地指手畫腳。以“我行,你不行”的心態與別人交往,凡事都是“我對,你不對”,這樣是很難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