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給年輕人出頭的機會越來越少,白手起家也越來越難,沒有一個平台,沒有大學的台階做鋪墊,闖出一番事業你知道有多困難嗎?假如你沒有家庭背景,一個高中畢業生出去打工,你覺得有多少企業會錄用你?假如現在讓你輟學去創業,你能成功嗎?恐怕你自己都知道。時代不同了,你成功的機會太少了!
我們常常被假象所迷惑,卻忽略了背後的東西;我們隻看到了表麵的風光,卻忽略了背後的努力。取得成就哪有你想象的那麼簡單!
讀書無用是誰的借口
這個社會公平嗎?不公平!這個社會不公平嗎?又公平!很多同學抱怨,看某某家有錢又有關係,看某某學習真是棒,而自己呢,要家世沒家世,要關係沒關係,要成績還沒成績。長得好也行啊,可惜長得也一般。上天對我真是不公平!可是,為什麼不去看看那些和你一樣甚至還沒你的條件好,但是依然不懈努力的同學呢?
什麼樣的人會覺得上學讀書無用呢?
第一種:學習一般,甚至很差的同學。當最初的夢想被一次次的考試、一次次的碰壁打擊後,他們開始懷疑自己。經過反反複複的幾次“調整—努力—失望—調整”過程後,他們徹底放棄了,並開始否定自己,開始破罐子破摔,上課不聽講,睡大覺,作業也懶得做,成績更是直線下滑。不僅自己不努力學習,當他們看到一部分學習很努力但成績卻不怎麼好的同學時,甚至還會諷刺他們,譏笑他們如此努力卻沒有提升,累不累、傻不傻、值不值啊?
第二種:學習並不差,相反有些還是非常優秀的同學。不少名牌大學的同學都屬於此行列。為何呢?有位同學曾告訴我這樣一件事:他現在讀高三,成績排年級前幾名。他有位初中同學,初中一畢業就去打工了。三年後,優秀的他即將考入大學,並且很有可能考上最有名的幾所大學。可就在這時,他的初中同學已經掙到了人生的第一筆100萬。當時,他覺得老天爺在開玩笑,怎麼可能?!
無獨有偶,從北大畢業後,我的同學走進了很多行業,他們的收入還算可以。可是,有幾名同學很鬱悶,甚至痛苦,他們經常向我抱怨:你看大街上開商店的,他們沒上過大學就去做買賣,現在每個月掙的錢比我們還多,在北京幾年了,我們還是“無產階級”,還在為一套房子而努力……太打擊人了!這些思想源自於內心的那份虛榮感,覺得成績好平台高,別人就不能超過自己,隻盯著別人的成績看,卻從來不考慮別人背後的努力和辛酸,自己走的路未必不如他們,隻是目前不能接受“不如自己的人”在金錢上超越自己,這真是可悲。羨慕甚至嫉妒並不可怕,隻要能轉化為奮鬥成才的動力,都是好事兒,就怕這些成了你進步的阻力,成了你未來的魔障。
第三種:沒考上大學甚至高中都沒讀,直接就去打工或做小生意的人。他們現在小有成績——有些錢,有個公司,手下有一群為他們打工的大學生。他們天天在喊這些大學生怎麼這麼笨呢,上學上了那麼久,還不如一個沒上過學的人。他們經常譏諷那些畢業就失業的大學生。可笑的是,這些人成就沒多大,手下的大學生也並不是多麼出色,他們隻是拿一些當下失意又沒能力的大學生概括了所有大學生罷了。說實話,這恰恰表明了這類人內心的自卑,通過諷刺貶低所謂的“大學生”,讓自己的內心感到平衡。
第四種:畢業即失業的大學生。這類人認為大學畢業生數量暴增,而工作機會太少,其實不是工作難找,而是自己能力不夠。大學生數量是增多了,可是為什麼自己沒找到合適的工作,而別人卻找到了?問題不在別人而在自己。網絡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愛一個人,讓他去上大學吧,那裏是天堂。恨一個人,讓他去上大學吧,那裏是地獄。”大學是天堂,也是地獄,上天堂與下地獄都是你自己的選擇。自己行為的結果。我和很多企業負責人交流過,公司不是缺人,是缺人才,這是很可悲的事情,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企業又為找不到合適的人而犯愁。21世紀什麼最貴,不是人才,是庸才!庸才帶來的損失太可怕了!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那些認為讀書無用的同學,其實是在遮掩自己的痛處,是為自己找借口!心理學有一個說法叫“合理化”,是說你無意識地用一種似乎有理的解釋,為你的情感、行為或動機辯護,以使其變得可以接受。“合理化”有兩種表現: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東西說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檸檬心理”,即當得不到葡萄而隻有檸檬時,就說檸檬是甜的。兩者都是在掩蓋錯誤或失敗,以保持內心的安寧。當自己努力學習了,卻沒有得到好成績時,就否認學習的意義,認為學習沒有用,這恰恰是自欺欺人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