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態和消極心態最具威力的地方在於讓人形成了良性循環和惡性循環。如果你持有積極心態,你會進入良性循環;一旦你持有了消極心態,便會進入惡性循環(如圖1-2所示)。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裏,我們每天都在成長,都在麵對一個又一個問題,而麵對問題,不同的同學會有不同的選擇。人生的分水嶺就在這個選擇中產生。
圖1-2 循環流程圖
塑造積極的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遠比自己想象中的要好,因為無法正確看待自己、評價自己,才出現了各種問題。正確評價自己,我給你的建議是:以積極的方式看待自己,用積極的“篩子”去“篩選”外界對你的評價。真正的缺點,那是幫助你進步的機會。假如有人誤解了你的優點,那沒關係,你可以主動些。既然你是金子,何愁不發光?
積極地看待自己總比消極地看待自己有好處,有時候做下阿Q不一定是壞事。你可以利用下邊的工具表(見表1-4)進行思考,相信總會給你一些啟發。
表1-4 積極思考表
成績代表一切嗎——找到自己的價值
對話和博士
學習好就了不起了嗎
和博士,我在重點中學讀高一,和初中相比高中的改變並不大。初中時,我的成績在班上並不怎麼優秀,之所以能夠考上這所高中,是因為班裏一個男生的刺激。他是我們班上學習最好的一個男生,可是我就是看不慣他,他覺得自己學習好,就對我們愛答不理的,問個問題都不耐煩,而且班級活動他也不參加。最要命的是,自己課桌邊上的衛生從來不管,他還振振有詞:髒就髒了,反正不是我弄的,憑什麼要我管?我最瞧不起這樣的人了,學習好就了不起了嗎?於是,我發誓要超過他,中考我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現在的高中,雖然隻比那個家夥少了幾分。到了高中,我發現班裏還是有這樣的家夥,於是,我又告訴自己我要超過這群家夥,你們不是自以為成績好嗎,那我就要在成績上打敗你們!
和博士,成績好可以代表一切嗎?
如何看待成績
你一定聽過這句話——“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分數為何如此重要?升學需要分數,上大學更需要分數。目前,學校錄取的標準隻有一個,那就是分數。沒有很高的分數,就很難升入好的高中,就很難考進好的大學。
不能否認這樣一個事實,在學校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一個目標:考上大學。不管你學習成績如何,父母都希望你將來能考上大學,老師就更不用說了,幫你考上重點中學、考上大學是他們的任務。在你心中,你也得承認自己想考上大學吧?
在這種情況下,你覺得成績代表著什麼?心理學上有個很有意思的效應,叫做“從眾效應”,指的是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引導或施加的壓力),會懷疑並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並朝著與群體一致的方向變化。也就我們常說的“隨大流”:大家都這麼認為,我也就這麼認為;大家都這麼做,我也就跟著這麼做。
我們先來看這麼一個實驗。
某高校舉辦一次特殊的活動,請一位德國化學家展示他最新研製的某種揮發性液體。當主持人將滿臉大胡子的“德國化學家”介紹給階梯教室裏的學生後,化學家用沙啞的嗓音向同學們說:“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種強烈揮發性的液體,現在我要進行實驗,看要用多長時間液體能從講台揮發到全教室,凡聞到一點氣味的同學請馬上舉手,我要計算時間。”說著,他打開了密封的瓶塞,讓透明的液體揮發。不一會兒,前排的同學、中間的同學、後排的同學都先後舉起了手。不到兩分鍾,全體同學都舉起了手。
此時,“化學家”一把把大胡子扯下,拿掉墨鏡,原來他是本校的德語老師。他笑著說:“我這裏裝的是蒸餾水!”
這個實驗,生動地說明了同學之間的從眾效應:看到別人舉手,也跟著舉手,但他們並不是撒謊,而是受到了“化學家”的言語暗示和其他同學舉手的行為暗示,感覺似乎真的聞到了一種氣味,於是舉起了手。
當你不知道成績意味著什麼時,別人的看法就成了你的看法。當周圍大多數人以成績作為判斷一個人價值的標準時,你也會不自覺地認同。在我看來,成績就如同金錢,有句話說得好,“錢不是萬能的,可是沒有錢卻萬萬不能”。同樣,成績不是一切,可是沒有成績你就不能進入理想的學校。假如你心中隻有金錢,完全以金錢為導向,我想很多人會不喜歡你,甚至,你自己也會討厭自己。同樣,如果你完全以成績為導向,同學也會不喜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