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你老冰不是一直在強調當時日本的政治和軍事的不統一,軍政和軍令的不統一,陸軍和海軍的不統一嗎?怎麼那麼多負麵因素就一點也不出來幫幫日本人的倒忙?

老冰在前文說過,山縣有朋的倒行逆施之所以在當時日本能行得通是因為沒有人把他弄出來的問題當作問題。當時明治維新的元老們都健在,你山縣整再多的製度上的漏洞出來你還能玩得出來花?玩不出來。指揮甲午戰爭的不是一般人,乃明治維新第一功臣,首任內閣總理伊藤博文。人家伊藤拔根汗毛,不說比你山縣的腰粗吧,和你山縣的大腿肯定有得一比。

在這次伊藤博文親自來過問軍事以前,日本的軍事係統已經弄得像笑話一樣了。海軍和陸軍吵了幾年架,弄得像仇人一樣。看看那些架是怎麼吵的絕對有意思,挺有日本特色。

明治13年(1880年)海軍看著陸軍的參謀本部眼紅,吵吵說咱們也要一個。陸軍當時就給頂了回去:“怎麼著?光看見現在我們這些賊吃肉了?你也得想想當年我們這些賊挨打的時候。老子陸軍是老大,你們海軍能幹什麼?你是準備上岸進攻還是準備上岸防守?想和老子陸軍一樣,沒門。回去啃你的窩窩頭吧。”,可能還要加一句“切”。

∴本∴作∴品∴由∴思∴兔∴網∴提∴供∴線∴上∴閱∴讀∴

海軍們可沒有脾氣,誰讓自己是老二呢,沒辦法,有些氣就是要受。受是受,海軍也不泄氣,繼續搞發明創造。這次海軍是提出了一個“統合參謀本部”的構想,說把陸海軍統管起來怎麼樣。陸軍還是反對,說你們該誰管就誰管,別給偶們也找一個婆婆。但是伊藤博文感興趣,硬是在明治19年(1986年)把這個“統合參謀本部”給愣撮合起來了。

怎麼叫“愣撮合”呢?這次倒不是老冰在犯貧,真是愣給撮合起來的。從一開始海軍就不滿意了。咦,不是海軍要成立什麼勞什子“統合參謀本部”的嗎?幹嗎又不滿意了?其實是從一開始海軍就發現被陸軍給涮了。《統合參謀本部條例》規定統合參謀總長必須由皇室出身的將軍擔任,既然天皇領軍,皇室人員擔任統合參謀總長聽起來也挺合情合理是不是?不然,和歐洲皇室人員大都在海軍服務不一樣,也不知道是怕暈船還是什麼原因,反正日本的皇室人員基本上全在陸軍,而且也看不到有下海的動向,這統合參謀總長一職必須由皇室人員擔任的一條等於變相在說海軍永遠是老二。海軍能幹嗎?所以不到一年,這個看起來挺是那麼一回事的“統合參謀本部”就被海軍給折騰的壽終正了寢。也別說,好歹在一起玩了一年,有了一點感情,陸軍這次總算開恩同意海軍也獨立出一個“參謀本部”來了。

但海軍還是氣不過,NND你說什麼就是什麼啊,老爺就要出出這口惡氣,愣把個剛剛成立的“海軍參謀本部”給改成了“海軍軍令部”,以示和陸軍徹底劃清界限。這就是日本海軍沒有參謀本部而代之以軍令部的由來。

所以到甲午戰爭開展前夕,日本軍隊的三個二元化總算湊齊全了:政軍,政令,陸海全是各唱各的調。怎麼辦?

難不倒人家伊藤博文。伊藤又發明了一個叫做“戰時大本營”的東東,簡稱“大本營”,在作戰時把陸海軍統一起來指揮。平時嘛你們愛怎麼操就怎麼操,現在都TM給我拘到一起來。當然要把平時就決尿不到一個壺裏的兩撥拘到一起也不那麼容易,象海軍就提出,陸軍大臣和海軍大臣管招兵買馬就夠忙的了,別參加大本營了。其實在琢磨著什麼呢?因為根據當時的製度,天皇的幕僚長是參謀總長,所以理所當然大本營的長就是參謀總長了。所以軍令部長見參謀總長矮一頭。這也就算了,現在要海軍大臣也去聽參謀總長的發號施令,海軍也覺得太委屈了。

陸軍可不含糊,跟海軍說:“知道你們海軍弱智的比較多,不太會處理事,你們海軍大臣忙得話就不用來了。不過俺們陸軍大臣應付那些個小事倒是綽綽有餘,能來參加大本營的”。被這樣一將軍,海軍沒了情緒,海軍大臣隻好乖乖地來大本營報道。不過到太平洋戰爭時,海軍地位提高了,又想起幾十年前的那句話來了,因此太平洋戰爭時的大本營就沒有陸軍大臣和海軍大臣,隻是把參謀本部和軍令部給並到了一起,更加一塌糊塗。

海軍和陸軍這樣一鬧,哪個不怕死的文官還敢往這是非堆裏邊紮?更別說這幫武夫本來就討厭文人了。結果大本營裏麵就弄得沒有文官。也不是一個沒有,有一個:內閣總理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可不是一般的文官,人家來了就是來當頭的。所以說大本營說起來是天皇為頭,或者說天皇的幕僚長——參謀總長為頭,實際上甲午戰爭時大本營的頭是伊藤博文。不僅如此,伊藤還幹脆把大本營就從東京給搬到了廣島的第五師團司令部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