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就發了飆,把眼前看得到的,手摸得到的家具全給砸了,一直到接到報警趕來的警察到達現場時,這場“掃黃”行動還在繼續。

警察算個毛,水兵們拔出刀來,對著警察就砍。可是總不及警察人多勢眾,結果這五名被抓了起來。

這還了得,第二天從艦上衝出450多水兵,朝著警察局就去搶人。警察當然也不肯眼睜著就讓你們把現行犯給搶了回去,雙方打了起來,據說死了10人,輕重傷70多人。死人裏麵有水兵!

這還了得,巡洋艦上的12吋頓時就轉了過來,指著長崎市內。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懲辦肇事者,艦隊的長官說話了。

日本人隻好忍氣吞聲,乖乖賠禮道歉,賠償損失,認倒楣了事。

有人會說了:日本人活該,誰讓你們去惹美國人了?現在知道敗戰的味道了吧?

且慢,沒說是美國人,那些牛氣衝天的水兵們是中國人!大清北洋水師的弟兄們。

這是在日本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的“清國長崎水兵事件”,時間是1886年(明治19年)8月,北洋水師派出以“定遠”,“鎮遠”兩艘主力巡洋艦為首的四艘軍艦(還有兩艘是“濟遠”和“威遠”)訪問日本時發生的騷動。帶隊的是丁汝昌,在黃海演習完畢以後,到長崎去修理的。其實有個七八成炫耀武力的成分在裏麵。

要談甲午戰爭就必須要談到這次北洋水師的長崎寄港。怎麼呢?當時的大清國雖然輸了鴉片戰爭,又被英法聯軍給燒了圓明園,但還是老大帝國,起碼在亞洲那還是貨真價實的老大。

日本一直想染指朝鮮,台灣,但忌憚於中國的清軍武力,不敢動手。早在1873年(明治六年)就有人提出過打台灣,但就連那個軍國主義的開山祖師爺山縣有朋都堅決反對,理由是:“別惹毛了大清國”。

可不是嗎?當時能動員的日本陸軍大約有24萬人,海軍軍艦31艘,魚雷艇24艘,總噸位7萬不到。而清軍呢?陸軍98萬人,北洋水師軍艦22艘,魚雷艇12艘,總噸位號稱從4萬1千噸到11萬噸。那98萬陸軍日本人倒不怕,因為分得太散,不一定能動員的起來。但北洋水師卻確實是日本人的心病,尤其是“定遠”“鎮遠”這兩艘號稱遠東無敵的7000噸鐵甲巡洋艦,怎麼都叫日本人心虛。所以日本人一直就是“君子動口不動手”,光活動活動心眼兒。

這次好了,大清國自己把他送上門讓參觀來了。當時鎮守長崎一帶的的鎮守府參謀就是後來把北洋水師和波羅的海艦隊都給滅了的東鄉平八郎。這位東鄉平八郎怎肯放過這麼好的機會,親自到定遠艦上去參觀去了。

上的艦來,嚇了東鄉一跳。倒不是定遠艦的大,說實話東鄉好歹也是英國留學回來的,和大清北洋水師的管帶們都是同學,沒吃過豬肉還能沒見過豬跑?人家見過世麵,軍艦的大小還真嚇不住他。讓他嚇一跳的是北洋水師的散漫,12吋主炮的炮管上居然晾著褲衩子!那年月不抽洋煙,甲板上倒沒有煙屁股,就到處都是煙葉末子。東鄉平八郎參觀完了說:“大炮是水兵的聖物,連大炮都不尊敬的艦隊,沒什麼戰鬥力。”話音未落,那邊的鬥毆事件又給了他一個極好的注腳。

就這樣,日本人吃了定心丸,從明治22年(1889年)起,就真的開始製定“征清大作戰構想”了。花了四年,到1893年編成了甲乙兩套方案,乙方案是對付俄國人的,甲方案是對付大清國的。到7月份日俄兩家談成了,俄國人同意朝鮮獨立,這時候日本人就專心致誌地對付大清國了。

甲方案中想定第一階段派第五師團出兵朝鮮,牽製清軍。然後看甲乙丙三種情況來繼續用兵進行第二階段,所謂甲乙丙三種情況就是指日本聯合艦隊取得黃海渤海製海權;和聯合艦隊不能取得黃海渤海的製海權,但北洋水師也取得不了;以及北洋水師取得黃海渤海製海權這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日軍在直隸附近平原地帶和清軍決戰;第二種情況日軍力爭確保朝鮮;第三種情況則在援助第五師團的同時完成本土防禦。

別人化了四年工夫在做計劃準備打仗,而這時的大清國呢?在忙著為太後老佛爺準備做壽呢!誰還顧的上別的,而日本人則萬事俱備,隻等找到借口好開仗了。

有一類戰犯叫“參謀”(七)

你老冰的意思是不是“不是鬼子太狡猾,而是大清太無能”?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就隻在大清朝的腐敗?不,倒不完全是。

清朝末年確實政治太腐敗,清軍確實太無能。但是如果去掉這些腐敗因素,清軍就能贏得了日本軍?老冰的結論是:即使沒有西太後等讓後人切齒的一幫,或者當時大清朝認真地去打仗,清軍還是贏不了。

從前麵可以看出,清軍的武器裝備,兵員數量倒並不比日軍差,甚至比日軍還多還強。但兵員的訓練水平,高級軍官們的戰略戰術教育水平和素養比日軍差的可不是一個數量級了。人家在開戰的時候,陸軍大學校已經招到第十二期了,首屆畢業生已經開始有爬到軍主任參謀一級的了。像東條英教當時就已經是大本營參謀了。可是有哪位報得出來兩個清軍裏年富力強,才華橫溢的將領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