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當下就是與生命相接觸。生命隻能從當下發現,因為“過去事已滅”,“未來尚未到”。快樂和幸福隻能在當下發現。
——一行禪師
古人講:無欲則剛。其實說“無欲則安”更為貼切。因為人一旦無欲無求,就不會因為外界的迷惑而喪失自己的信仰,人格自然就高貴了。所以說,人應該摒棄自己心中過分的欲求,做一個淡泊的人,自然就會得到幸福。
身在凡塵俗世中的人,往往會被俗世中的各種幻象所迷惑,與其為了那些身外之事而困惑,不如用一顆寧靜淡泊的心平和對待。可惜,現代人似乎更願意追求感官上的刺激,並認為那才是快樂,而不願意追求一種寧靜淡泊的生活。殊不知,喧囂的狂歡過後便是更深的落寞,隻有心安的平靜才是生活的真諦,才是幸福的源泉。就像韓愈所說的“與其有樂於身,孰若無憂於心”,實際上就是在教導我們學會在平淡中尋找生活中的幸福。
一個人的幸與不幸,都由他的內心決定。每個人都是如此,憂愁和恐懼發乎於心,幸福快樂也發乎於心。所以我們是幸福還是憂愁,取決於我們是從什麼角度去看待問題。
南隱禪師是一位得道高僧,常常用三言兩語就可點化處在困惑中的信徒。為此,常常有很多人慕名而至,前來問佛參禪。
一天,有位大官前來拜訪,邀請南隱禪師為他講解什麼是天堂,什麼又是地獄,他還希望禪師能夠帶他到天堂和地獄去看一看。
南隱禪師故作鄙夷之色,用十分輕蔑的語氣對這個官員說:“來者何人?”
此人說:“我是一員武將。”
南隱禪師一反常態,用刻薄的語氣嘲笑道:“就你這副模樣,居然也敢稱自己是一名武將,真是可笑!”
這員武將聽完這話,非常生氣,吩咐屬下說:“給我棒打這個口出狂言的和尚!”
南隱禪師聽了之後,跑到佛像身後,對著武將喊:“你不是想參觀地獄嗎?看,這就是地獄!”
武將頓時明白了南隱禪師的意思,十分愧疚,就走到禪師麵前,恭恭敬敬地低頭道歉。
南隱禪師笑著說:“看啊,這不就是天堂了嗎?”
南隱禪師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地獄和天堂,不過一念之間。當你因為外界的刺激暴跳如雷的時候,你便走進了地獄。但是當你能時時都讓自己安安靜靜地思考問題,做到安心,那麼就是到了天堂。這正是佛家所說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獄,自覺心安則身處天堂,自覺煩惱就置身地獄。”
可是,心安在哪裏呢?
要想心安,就必須遠離貪欲。一個人如果過分追求權力、金錢、名利,則必然陷入腐敗的泥潭不能自拔。離誘惑越遠,就意味著離紛爭與矛盾越遠,平靜的日子就會帶給你心安。
要想心安,就要力戒浮躁。一個心浮氣躁的人,終將碌碌無為,無所事事。每天給自己一個目標,哪怕一些小小的願望也好,進而仔細想想自己每天都在幹什麼,幹了些什麼,天長日久,自然會覺得非常充實。一個人如果能夠沉浸在自己的目標之中,就會遠離外界的幹擾和誘惑,無暇顧及瑣碎與繁雜,心安也就如約而至。
要想心安,就別有太多非分之想。有人夢想一夜暴富或是一步登天,這對絕大部分人來講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隻能給人帶來牢騷滿腹。若是沒有非分之想,也就少了患得患失,進而做到寵辱不驚,靜看花開花落;得失無意,漫隨雲卷雲舒。於是,心安也就水到渠成。
幸福就是這麼簡單。在繁忙的工作中,每天抽出十分鍾,靜下心來,與心靈對望,真正地麵對問題,思考問題。靜靜獨處時,宇宙是那麼的遼闊,自然是那麼的靜謐安詳,我們不會再有慚愧、憤怒、後悔、衝動,我們的心情如此安定,還有什麼能阻止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