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世上的種種誘惑、“心魔”孽障,我們每個人都應力爭做到:能頓悟則頓悟,能漸悟則漸悟,千萬不能執迷不悟。有時候,人走得太遠,就忘了為什麼要出發。
天空是開放的,大地是開放的,江河湖海也是開放的,你為什麼不開放?你的心為什麼不開放?真正的開放是心靈的開放。
——覺真法師
路遠不遠,要看你有沒有到達遠方的決心。如果有決心,萬裏之遙也能變通途,如果沒有決心,咫尺也成天涯。“山不轉路轉,境不轉心轉”就是這個道理。
古詩有雲“芭蕉葉上無愁雨,隻是聽時人斷腸”,雨本無感情,如何變成了愁雨?隻因聽雨的人心中有愁苦。同樣的雨,如果給心情愉快的人聽,恐怕又是另一番光景了。
快樂時“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失意時“淚眼問花花不語,落紅飛過秋千去”。花還是一樣的花,隻不過是心境不一樣罷了。
很多時候,我們的心境決定了我們眼中的世界。本來是陽光明媚的世界,隻因我們心情不好,也會變得暗淡無光。因為心情的變幻,我們錯過了多少良辰美景?所以,若想讓世界變得更美麗,就不能常常執著於某種念頭,那種不到黃河心不死的盲目執著,會讓我們忽視人生的道路上的種種美麗,適當的轉彎也許能夠帶來更加美麗的風景。
在人生的路上,隻要能達到目的,又何必執著於眼下的不如意、不痛快呢?在戰場上,有時候要勇敢地向前衝鋒,有時也要采取迂回戰術;開山辟路,想要達到峰頂,必得有九彎十八拐,不經迂回,不能直上。在人生的直行路上轉個彎,縱然道路崎嶇,前路難卜,但曲徑通幽處,總是別有洞天。
有兩個年輕人都非常潦倒,他們相約去拜望一位禪師,想讓禪師解開自己心中的苦結。兩個人都問禪師:“師父,我們在辦公室被欺負,太痛苦了,求您開示,我們是不是該辭掉工作?”
禪師微笑不語,許久才緩緩地說了五個字:“不過一碗飯。”然後便閉目不語了,兩個年輕人隻好識相地離開了。
回到家裏,兩個年輕人都在琢磨禪師的這番話。一個人想:禪師說不過是一碗飯,肯定是說工作不過是一碗飯罷了,又有什麼好珍惜、好猶豫的,辭職就是了。於是他第二天便遞上辭呈,回家種田。
但是另一個人卻想:禪師說,不過是一碗飯罷了,肯定是在開導我不過為了混碗飯吃,老板說什麼是什麼,少賭氣、少計較,也就是了。所以他依舊每天朝九晚五地上班。
十年過去之後,回家種田的,以現代方法經營,加以品種改良,居然成了農業專家。另一個留在公司裏的也不差,他忍著氣,努力學,漸漸受到器重,後來成為經理。
有一天兩個人相遇了,互相談論自己當年的抉擇之後,覺得非常奇怪,因為他們兩個的理解完全不一樣。到底孰是孰非呢?他們決定再次去向禪師請教。
禪師已經很老了,仍然閉著眼睛,又等了半天,答了五個字:“不過一念間。”然後,揮揮手……
相同的指引下,卻讓兩個年輕人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那麼禪師的那句“不過是一碗飯罷了”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禪師既沒有讓他們辭職,也沒有說一定要他們留守,禪師的意思是說:隻不過是一碗飯罷了,何必苦惱呢?隻要能夠快樂就足夠了。禪師之所以沒有言明,是因為他知道,人隻有在自己做出決定的時候才是最快樂的,而隻有快樂才能讓人積極奮進。所以,他才轉了個彎,讓兩個年輕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這就是心情決定命運的典型事例。很多時候,我們眼前的所謂困境,都是自己的心情造成的,隻要能夠開心快樂,無論哪一種抉擇都有其正確性,都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所謂殊途同歸就是這個道理。
人若想做生活上的強者,就必須先去做一個善於控製自己心情的人。你跟著自己的心情走,就總能在艱難中找到許多轉機,也更有勇氣去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