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別怕吃虧,吃虧是福(1 / 1)

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得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

——證嚴法師

有些人在談到吃虧的時候,總是憤憤不平。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將吃虧看成是完全貶義的東西。在生活和工作中,收獲與付出相伴而行,卻不可能次次相等。有得也有失,既不會有全得,也不會是全失,而是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吃虧則是收獲與付出之間的平衡,得與失中的理性。如何真正領會其中的含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品味,在工作中體會。

被譽為“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善於養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的詩、書、畫藝術精湛,號稱三絕。由於他在創作過程中能把詩、書、畫三者巧妙結合,獨創一格,從而達到了一種全新的藝術境界。這使他精神上有所寄托,豁達而開朗。

但這一切,都是在他官場吃虧後的福氣。年輕做官時,他愛護百姓,因為在災荒之年為災民請求賑濟而觸犯了上司,最後被罷官回鄉。但是鄭板橋並沒有憂鬱沮喪,也不為官場失意而鬱悶不樂,而是騎著毛驢悠然回到故鄉。從此專注於詩、書、畫,安然幸福地過著晚年的生活。

鄭板橋可謂是一生坎坷,但他始終以樂觀的姿態去麵對生活。他寫過兩條著名的字幅,就是流傳至今的“難得糊塗”和“吃虧是福”,這兩條字幅含有深刻的哲理。憑借這種達觀大度的心態和大智若愚的智慧,鄭板橋不但長壽,而且留下了萬世美名。

吃虧與不公平經常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裏。朋友之間有時會吃虧,同事之間有時會不公平。如果以一種達觀的姿態去看待所謂的被利用和吃虧,那麼就會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這也是創造未來的一個重要保證。

也許很多人之所以因為吃虧而生氣,就是在氣惱自己沒有獲得自己所創造出來的價值。別人利用你創造了十萬塊的收益,而你自己卻隻得到了一萬塊,因此你就要生氣。其實這也是錯誤的,世間萬物都有一個恒定的規律,那就是你付出了多少便會得到多少,也許眼下看來你得到的很有限,但是如果把目光放長遠一些你就會發現,在吃虧的過程中,你其實也並沒有損失什麼。

有一個財主,臨終前把三個兒子叫到身邊,交代遺囑,遺產共有17匹馬,大兒子分得1/2,二兒子分得1/3,三兒子分得1/9.

17匹馬的1/2是8匹半馬,難道真要殺掉其中1匹馬分食馬肉嗎?三個兒子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向村裏的智伯尋求幫助。

智伯想了想後,終於給出了答案:他從自己的家裏牽出了一匹馬,將財主的馬湊成18匹,大兒子得1/2是9匹,二兒子分1/3是6匹,三兒子分1/9是2匹。

而三個兒子所分的馬匹數,剛好是17匹,剩下1匹,智伯又把它牽回自己的家裏,而財主家三個兒子的遺產問題卻得以解決。

故事也許屬於杜撰,不過從中卻能看出抉擇之中,得失考慮不同所產生的結果,更由此體現出智伯的智慧深邃。我們所看到抉擇遇到困難,涉及個人利益爭鬥,沒有人願意做出犧牲,最後恐怕要以最為衝突的方式才能取得互相平衡的結果。而其實就需要一個智伯這樣的人物出現,問題就會得到良好解決,而最終智伯本人也不會遭受任何損失,他又將從自己家裏牽出的馬牽了回去。

吃虧不僅是一種品德和境界,更是一種關於心境的角度和高度。願意吃虧、不怕吃苦的人,總是把別人往好處想,也願意為他人多做一些,在其看似迂腐、軟弱的背後,是一個宏大、寬容而純淨的世界。在此便有著久遠的快樂和幸福。吃虧的人,一般都會得到旁觀者的同情,不但贏得了好人緣,還會在道義上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從而為自己構建了堅實的人脈。在物質利益上不是錙銖必較而是寬宏大量,在名譽地位前不是先聲奪人而是先人後己,在人際關係中不是唯我獨尊而是尊重他人;如此,以吃虧為榮為樂,勢必也會贏得人們的尊重和賞識。

吃虧,

是精明睿智的妥協,

是淡定從容的灑脫,

是不去爭強好勝的風度。

聰明的人敢於吃虧,

睿智的人善於吃虧。

人生不必斤斤計較誰利用誰,因為世間一切事相都是互相緣起,而願與眾人一齊享有互相利用的成果,就能發揮利用的最高價值了。人和物其實沒有什麼分別,做人要能被利用,才是有用之人;物品要能被實用,才是貴重之物。明白了這一點,人就不會因為吃虧而煩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