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要留一份從容給自己,這樣就可以對不順心的事,處之泰然;對名利得失,順其自然。
——淨空法師
街市上車水馬龍晝夜喧鬧,工作中鉤心鬥角難以心安,人情世故裏太多機變陰謀費盡心機……這個世界,早已不再安寧。在喧嘩的世界裏,我們太容易為俗世煩惱,太容易在各種聲音中迷失自己。我們的生命,在吵吵鬧鬧中失去了寧靜和和平,我們的追求,在紛繁複雜的世事中迷失了方向。
若想扭轉被動的人生、找回人生的真諦,我們不妨在一天裏抽出十分鍾時間,讓自己的思想有休息的時間,讓精神有喘一口氣的閑暇,有一個可以讓陽光照進來的間隙。
“有一個可以讓陽光照進來的間隙”!這句話就闡明了寧靜的真諦。人心隻有保持清淨,內心才會充滿積極、向上的東西。曆史上之所以有許多大德高僧受人尊敬,在於他們甘於淡泊、不貪安逸、不務奢華。無欲無求,人格自然就高貴了;有了淡泊,心靈也就進入了清淨的世界。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精通佛道,而且對佛家中的打坐非常推崇,認為這是一種靜態修行的好辦法。他曾經教導弟子說:“一杯水,亂攪動的時候,是看不清楚的,沉澱下來就能看透了。打坐是口頭稱謂,實際叫坐禪,也叫正思維修,還有行禪、住禪、臥禪等稱謂。打坐不必一定要照釋迦牟尼佛一樣盤腿打坐,全世界歸納起來打坐的姿勢大概有90多種。諸位沒有注意到這門學問,你現在到印度去看,有人站著伸出一隻手30年不動。印度有很多人這樣一個姿勢站著,幾十年不動。‘靜’涵蓋了很多無窮的力量。我要大家學靜的功夫,最高的境界,就是反省觀照自己,乃至不加任何判斷的觀照自己。”
在南懷瑾的眼裏,人如清水一般,需要內心寧靜下來才能獲得人生的沉澱,過多地思慮反而是有害的。
釋迦牟尼給信徒講佛道的時候這樣說:“人的思想一動,一彈指之間就有960次轉動,一晝一夜,我們的思想轉了13億轉。思慮過度,就是浪費精神,浪費生命。”
老子也說:“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讓自己的身心寧靜下來,完全恢複到嬰兒的狀態,腦筋是清楚的,是快樂的。
由上可知,很多得道高人都十分推崇寧靜的功用。因為當人心靜下來的時候,思想會進入空明的狀態,摒棄了私心雜念之後,人能夠更具智慧,想問題才能更通透。
守住一顆清淨心,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但是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講,由於生活節奏快、壓力大,也許沒有太多時間讓心變得清淨,但是我們最起碼應該每天確保有十分鍾的寧靜。
在繁忙的工作中,每天抽出十分鍾,靜下心來,放下世間那些擾人心扉的雞零狗碎,放眼天地、宇宙、人生,自然會獲得心靈上的靜謐安詳。
當心靈變得清淨時,人也會更加智能。也許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有時候處理一件複雜困難的事,百思不得其解,越想心越亂越是想不明白,但是當你決定不去再想,放下一切的時候,一個念頭就會馬上閃現出來。這就是清淨的魔力。
清淨就在我們的心裏,我們不必費盡心機去從外界中追求清淨!隻要你能放下過去的煩惱,不擔憂未來,不執著現在,你的內心就會平靜。不嫉妒、不貪婪、沒有私欲,在所有情況下,內心都持有那份寧靜,這就是高尚!
當你真正品嚐到孤獨與恬靜的美味時,便不會再有恐懼和惡念,因為你的心靈已經被淨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