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得不必太過歡喜,失不必太過憂傷(1 / 1)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萬事萬物,知足常樂。

——星雲大師

得到了,就是你該擁有的,用不著歡喜;失去了,也是你應該失去的,用不著憂傷。得失都是緣,不妨淡然處之。

隨緣,就是要我們順其自然。不要一味地想要得到,人們在因為得到而歡喜的時候,卻忘了所謂的得到一定是以失去為代價的。這是為什麼,人一旦失去了某些東西,就會感到痛苦不已。整天妄想、貪求,這樣的人生不會快樂;相反的,懂得取舍的人生,則快樂無窮。

有一個天資不錯的年輕人,非常渴望能夠成為一個在各方麵都有所專長的全才。但是,許多年過去了,這個年輕人雖然在不少方麵都取得了一些成就,可學業卻沒有什麼長進。他非常苦惱,便去向一位大師請教。

大師說:“你要讓我現在以隻言片語解決你的問題,我恐怕做不到。不過希望你能跟我一起去登山,到那裏也許可以找到問題的答案。”

年輕人答應了,和大師一起登上了山頂。

山上有許多非常好看的小石頭。大師讓年輕人看到好看的石頭就裝到袋子裏背著。很快,年輕人吃不消了。

“師父,您讓我背這麼多石頭幹什麼?我都快走不動路了。”年輕人對大師說道。

大師微微一笑:“背不動就放下,帶著那麼多東西怎麼可以登上頂峰呢?”

年輕人先是一愣,隨即就明白了大師的深意,向大師道謝後走了。後來,他專心於醫道,很快成了一位名醫……

這個年輕人之所以心中苦惱,就是因為他什麼都想得到,什麼都不願失去,他不明白有得必有失的道理,一味地追求過多的雜事,反而失去了自己的重點,對學業不專。星雲大師說:“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得失之心,人皆有之。一般人莫不‘得則歡喜,失則悲傷’。豁達一點的人,則以‘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來麵對得失。”

人隻要能夠放下失去所帶來的痛苦,就能盡情享受得到的喜悅。這個道理非常簡單,但是有太多的人參不破,因為人大都陷在患得患失的泥潭裏。

有一個富翁家財萬貫,但是卻總是不快樂。富翁心想:錢什麼都可以買得到,一定也可以換來快樂。於是他決定帶著自己的金銀珠寶去尋找快樂。

帶了那麼多的錢財上路,富翁自然怕被強盜搶劫,於是便雇了幾個人當自己的保鏢。身邊的人多了,富翁就要拿出時間來指揮、管理他們,於是富翁又雇了一個管家去管理他們。有了管家之後,富翁又怕管家獨攬大權,所以雖然走過了千山萬水,也未尋找到快樂,於是他非常低落地坐在山道旁。這時一位農夫背著一大捆木柴從山上走下來,富翁說:“我是個令人羨慕的富翁。請問,為何沒有快樂呢?”

農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揩著汗水:“快樂很簡單,放下就是快樂呀!”

富翁聽了農夫的話之後,若有所思,他想:自己背負那麼重的珠寶,還總害怕被別人搶,總怕別人暗害,天天是憂心忡忡,怎麼能得到快樂呢?於是富翁將珠寶、錢財接濟窮人,專做善事,慈悲為懷,善行滋潤了他的心靈,他也嚐到了快樂的滋味。

這個富翁得到足夠多的錢,當然歡喜;但是失去精神上的安慰,所以沮喪。後經農夫一指點,他的得失就平衡了。這個故事啟發我們如果人成天名韁利鎖纏身,何有快樂?成天心事重重,陰霾不開,快樂又在哪裏?因此,“放得下”就是快樂,是一味開心果,是一味解煩丹,是一道歡喜禪。一個人如果心無掛礙,什麼事情都看得開、放得下,就不必擔心沒有快樂的人生!

一花一草即為一世界,

那麼一世界也即為一花一草而已。

許多事情何必太較真,

何必太在意,

樂得逍遙自在罷了。

有苦有樂的人生是充實的,有成有敗的人生是合理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人的一生中,歡喜、得失兼而有之。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也必有所得。所以,你不能因得到的而過度欣喜,也不能傷心已經失去的。隻有善於平衡人生中的得與失,才能盡享人生的法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