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裏放不下自己,是沒有智慧。慈悲心是能感知眾生的痛苦,希望所有眾生獲得快樂,並想幫一切眾生脫離痛苦,這樣的心願就是慈悲心。願人人都有一顆慈悲的心!
那些覺得自己很快樂的人是因為他們恰恰把快樂的記著,而把不快樂的忘記了。
——聖嚴法師
佛家說:“隻要有一念之慈,萬物皆善;隻要有一心之慈,萬物皆慶。”一念的慈悲,就不會傷害到萬物,萬物當然歡喜;一心來實踐慈悲,萬物受到愛護,當然就會慶幸。
慈悲是一種美德,但是慈悲的結果有好與不好之分。一個人最大的美德與相貌、財富、權利無關,隻有慈悲才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德行。所以,寧可沒有才華、沒有學問,也不能沒有慈悲,因為慈悲心才是真正的美德。
慈悲是一種美德,它來自人的思想。一個人有慈悲的思想,才能以慈悲之心對人。
慈悲絕非酒飽飯足之後的消遣或者是帶有某種目的性的宣揚,真正的慈悲是發自內心的善意。隻有這種純粹的慈悲之心,才能算作是高尚的美德。
擁有慈悲之心的人,就會擁有最深沉的愛,他們愛世界,愛人生,愛一切人。因此慈悲讓人有愛,也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有一個修道之人,雖然沒有出家,但喜歡修禪打坐。為了求得更高的悟境,他決定外出雲遊。
他到了一個小村莊,這個村子裏有個婦人的丈夫剛剛死去,留下了七個子女,生活非常艱難。這個修道之人便經常去幫這個婦人去做一些農活。
村子裏的其他人看到這修道之人對一個寡婦如此殷勤,便紛紛說:“虧他還說自己是個修行的人,他見了一個婦人,連坐也不打了,經也不念了,就會天天討好人家!”
修道者聽了這些風言風語之後,毫不在意。
婦人以為修道之人對她有意,便情願以身相許。這人說:“你丈夫剛死不久,我們馬上就結婚很不好,你要為丈夫守孝三年,再談婚事。”
三年後,女方再次提出結婚要求,這人回答說:“假如我和你結婚,實在對不住你丈夫,讓我也為他守三年孝吧。”
三年時間很快又過去了,女方又一次提出了結婚要求,修道之人依然說:“為了彼此的幸福美滿,無愧於心,我們共同再為你的丈夫守孝三年。”
這樣一來,過了九年。在這九年時間內,修道者為婦人做了很多事情,最關鍵的是幫助這個婦人把七個孩子都養大了,修道者的“任務”也算是完成了,修道者決定繼續雲遊四方。
臨行前,修道者對這個婦人和村子裏的人說:“一個女人要獨自撫育七個年幼的孩子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所以我才留下來幫助她,沒有任何企圖。你們說我不像是個修道者,可我想說,參禪打坐不是修道的唯一方法,隻要按照慈悲之心的指引做事,事事皆是修行。”眾人聽著這話,才知道修行者的真意,對他也產生了敬意。
這個修道者的一句話說得好,“隻要按照慈悲之心的指引做事,事事皆是修行”。隻要心存慈悲,就不必在意別人的誤解。真正的慈悲,如同太陽的光芒,雖然黑夜裏會消失看不見,但是當黎明來臨的時候,誰也不能阻止它的光明。慈悲之心如此光明,所以每個人的慈悲都最終會給自己帶來善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