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隨緣而動,別自尋煩惱(1 / 1)

一個人內心沒有了“憂”“惑”“懼”,自然就減少了對外界的抱怨和指責,也就增強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強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學習的終極目的。

——於丹

人人都有煩惱,為昨天的事煩惱,為當下的事煩惱,為明天的事煩惱,更為失去而煩惱,為得不到而煩惱。常常有人會說:不明白人生為什麼有那麼煩心事!

人生中煩惱真的有那麼多嗎?為了解開這個謎題,有科學家嚐試用科學的手段來證明這個命題。

寵辱不驚,

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

漫隨天外雲卷雲舒。

隨心、隨情、隨理,

緣聚則成,緣滅則散。

科學家首先讓參加實驗的誌願者們做這樣一件事:周日的晚上,把自己對未來一周的憂慮與煩惱寫在一張紙上,簽上自己的姓名之後,將紙條投入一個箱子裏麵。

一周之後,心理學家打開了這個箱子,將所有的紙條還給其所屬的主人,並讓誌願者們逐一核對自己的煩惱是否真的發生了。

結果是:90%的人所擔心的那些煩惱事都沒發生。事情雖然沒有發生,但是他們在過去的一周時間裏卻實實在在地煩惱了七天。

這個實驗結束之後,心理學家又讓誌願者把過去一周真正發生過的煩惱記錄下來,又投入那個箱子裏。

還是在一周之後,心理學家把那些箱子都打開,讓誌願者重新看自己一周之前寫下的煩惱。誌願者在看了自己一周前的那些煩惱之後,都後悔地說:“當初那些事情其實根本就不值得我們去煩惱。”

這就是說,他們當初完全為了不值得煩惱的事情而煩惱了很長時間。

最後,科學家總結說:通過這個實驗,我都不敢確定這個世界是否真的有事情值得我們去煩惱。可是,我們卻永遠也放不下煩惱。

從以上這個實驗,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首先,煩惱之事大多屬虛幻;其次,煩惱太多是因為我們心裏有太多的患得患失,很難做到隨遇而安、了無牽掛。

佛法認為:生命的終極意義是安寧而非苦惱,所以不能天天板著麵孔。我們應該學會“但行好事,莫問前塵”,一切隨緣,就可以遠離憂愁、悲傷、苦惱,這樣的人生才符合禪的境界。

李連傑所演的電影《太極張三豐》中有首歌這樣唱道:

沒有勝又何來敗

沒有去哪有來

手中無劍心中無塵

才是我胸懷

隨緣而去乘風而來

才是我胸懷

唇槍舌劍不合我姿態

這首歌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隨緣的真諦。心中無塵、手中無劍,不知來自何處也不知去向何方,這就是一種隨遇而安的隨緣態度。

這些有道之人為什麼能保持快樂?就是因為他們相信一切事情都該隨緣,若是有緣,時間、空間都不是問題。但若無緣,即便相聚也難以相處。任何事都不必太在意,更不能去強求。世間萬物皆幻象,一切隨緣生而生,隨緣滅而滅。因此隻要把自己想做的該做的做到就可以了,至於最後的結果,不必強求,該來的自然會來。隻有這樣的人生,才是快樂的人生。

小蒙的父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她和媽媽相依為命。這些年,小蒙的媽媽獨自撫養她,吃了很多苦,但不管麵對什麼樣的困境她都保持著一份樂觀和堅韌。“隨遇而安,知足常樂”是她的座右銘,也是她的人生哲學。

小蒙繼承了媽媽的這種生活態度,她很容易滿足,相信一切都是上天所賜,哪怕是苦難。小時候,她沒有錢買糖果,就把撿來的玻璃糖紙整齊地夾在課本裏,偷偷欣賞它的漂亮,想象它的甜蜜。

因為家裏沒有關係,小蒙畢業後被分配到一家鋼廠做工人。盡管她的單位效益不是很好,所做的工作也很辛苦,但她每天都開心地跟著師傅學技術。

結婚後,單位給小蒙分了間集體宿舍,別人都嫌棄宿舍條件差,可小蒙覺得自己很幸福,因為單位離家很近,不用很早起床騎車去上班,節省的路途時間可以用來給家人做豐盛的早餐。

小蒙30歲那年生了一場大病,但她沒有埋怨命運對自己的不公,反倒覺得是上蒼對她的一次考驗,讓她變得更堅強。她說:“生病了,就不用再為提高生活質量而奔波,可以靜心地躺在床上整理自己的經曆,感悟生命的可貴。生病了,即便自己和朋友相隔萬裏,也能感受到他們對自己的關懷。”病愈之後,她更加珍惜生命,珍愛身邊的人。小蒙就是這樣,一直隨遇而安地生活著,她從來沒覺得生活中有什麼不快樂的事,也從來沒覺得自己不幸福。

因此,當我們能夠拋開心中的羈絆,放開塵世的煩雜,真正做到隨緣而動、隨遇而安,就會發現生命從此進入到了一個新的境界。你從前的那些煩惱,已經不足為擾,而未來的種種不確定也自然無需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