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可以認真,但別較真(1 / 1)

你要包容那些意見跟你不同的人,這樣的日子比較好過。你要是一直想改變他,你會很痛苦。要學學怎樣忍受他才是,要學學怎樣包容他才是。

——慧律法師

“雖然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是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的一句呐喊,這體現了一種對“異見”的胸懷,是一種高層次的包容。但無奈的是,我們明明知道這種胸懷的可貴與高尚,卻難以擁有如此胸懷。

麵對別人的不同看法,我們容易抵觸和反感,我們太容易在心中一相情願地認定自我的正確性,認為別人都是錯的,甚至會因為別人的不同意見而認為對方心懷不軌。這是人類自私天性的一種體現。

人生就像一場修行,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提煉自己的內心,我們需要不斷地戰勝自己內心的自私,變成一個更加寬容的人。

星雲大師說:“不論是學佛還是處世,包容的智慧都彌足珍貴。”真正的佛法,對於世間的一切都是恭敬的,這是佛的精神。所以,即使你不信佛法,也應該學會佛法倡導的包容精神。如果你信佛法,第一要學彌勒佛,學常開笑口、放大度量的菩薩,那麼肚量就要大一點,要能包容萬象;要相信即使其他人和自己觀點不同,也有對的地方;要用慈悲的笑容麵對他人。以上這些都是佛法告訴我們的,也是我們可以從生活中感知到的。

人和人之間對事物的理解總會有些不同,所以我們在生活裏一定會遇到不同意見。如果不能寬容地對待別人的異議,我們將寸步難行。相反,如果能夠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同存異、真誠相對,那麼就會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了。

我們不能要求世事都如我所願,更不能強求所有人的觀點都和自己一樣。人的差異性不可避免,所以我們盡量要在客觀上做到求同存異,即尋找相互之間相同地方的同時尊重客觀存在的差異性,從而實現相互之間的合作。

要做到求同存異,相互之間的寬容是最基本的要求。

有個人非常不善於和人打交道,經常與人發生口角。後來,他向一位大師請教:“我總是容易和別人發生矛盾,因為他們總是拿出一些我不能接受的意見,您說我該怎麼辦?”

大師想了一會兒,說:“你說水是什麼形狀的?”

此人見大師“詞不達意”,茫然地搖頭說:“水哪有形狀呢?”

大師笑著說:“我把水倒進一隻杯子,水難道還沒有形狀嗎?”

這人似乎有所悟,說:“我知道了,水的形狀像杯子。”

大師又說,可我如果把水倒進花瓶呢?這人很快又說:“哦,這水的形狀像花瓶。”

大師搖頭,又把水倒入一個裝滿泥土的盆中。水很快就滲入土中,消失不見了。這人陷入了沉思。

這時,大師感慨地說:“看,水就這麼消逝了,這就是人的一生。”

那個人沉思良久,忽然站起來,高興地說:“我知道了,您是想通過水告訴我,我們身邊的人就是不同的容器,想與他們相處得好,那麼,我就要把自己變成可以倒入各種容器中的水。是不是這個道理?”

大師微笑著說:“你現在已經有所得,但還不完全正確。”看著重新陷入迷思的信徒,大師接著說:“水井裏的水,河裏的水,海裏的水,他們雖然有不同的形態,可是他們卻都是水。”

這個人恍然大悟:“人其實也應該像這水一樣,能夠順應和包容外界的變化,但是卻永遠不改自己的本色。”

大師笑著點了點頭。

大師通過水,點化了一個原本沒有容人之量的人。我們也同樣應該從中受到啟發,對於那些生活中的不同意見,我們應該像水一樣去包容、去改變。水之所以能在不同的環境中存在,就是因為水“不較真”,它沒有自己的形狀,但是卻也從來不改變自己的本質。道家也非常推崇水的意義,他們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其實也是在讚歎水的不爭。

所以,我們大可不必用較真的態度排斥不同的意見,而是應該像水一樣,將自己融入其中,但又能保持自我。一個人如果能用這樣的態度對待周圍的人和物,一定會獲得更好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