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同時諸家書信題記(1)(2 / 3)

賤體日稍平複,尚覺怕風,懶於出門。薄柳之姿,不能耐久,如何如何!《古文苑》九卷之本,聞已付梓,何夢華當知其詳。蕘圃本亦無異同,並奉聞,兼候近禧,不盡馳切。

(輯自馮本《跋晉書束皙傳》,陳文和主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嘉定錢大昕全集》第9冊《潛研堂文集》未錄)

少蘊等題名(宣和癸卯四月)

錢大昕

右少蘊等題名,在長興縣丁氏。邢佺山明府拓其文寄予,字畫甚完好。文雲“少蘊、無言 、慧覺道人,宣和癸卯四月辛亥同來。”凡三行,十八字。少蘊,葉夢得也。無言,劉燾也。高璉《卞山誌》雲:“予見異石於丁氏,曰孔耳石,高可四尺,形如人耳,色黑而水紋甚細。”

鐫曰:“致虛、無言、夢得道人,宣和癸卯渡江同來。蓋葉石林故物也。”今此石尚無恙,而題名與《誌》異者六字,乃知前人紀述之疏。石林題名石上,未必即為石林故物,亦想當然耳。

(輯自陳文和主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嘉定錢大昕全集》第6冊《潛研堂金石文跋尾》卷15,邢《誌》卷26、趙《誌》卷30之《碑碣》、馮本皆題作《孔耳石題名》,且文字迥異。)

全秦藝文錄序

洪亮吉

《全秦藝文錄》者,吾友階州邢君澍官浙江長興縣時所著也。長興於東南為最繁,君蒞事數年,刑清政簡,乃以其暇裒集《宋會要》及《金石劄記》等書。又以關中自唐宋以來,疊經兵燹,昔賢述作,淪佚者眾,複以二年之力,精心搜采,為《全秦藝文錄》一書。始自三代,迄於有明,共若幹卷。

脫稿後,即郵以示餘。餘讀之,歎其搜羅之廣博,類例之嚴整,大致仿曆史《藝文誌》等書,而參以近人朱檢討彝尊《經籍考》之例,分別門類,條舉遺佚。而後知君不特能於其官,即著一書,而其取材之博,用心之審,又如此也。

夫全秦為天下之首,從古載籍,無不權輿於斯。《易》則文王上、下篇,《詩》則《周南》、《召南》,《書》則《泰誓》、《秦誓》。又且言《禮》則河間獻王,言《春秋》則劉向、劉歆父子,皆號專門之學是也。史則司馬遷、班固,皆三輔人。子則《道德經》二篇,老子入關時,為關令尹喜所著。其所入關,昔人或以為大散,或以為函穀,類皆不出秦地。班固作《漢書·藝文誌》,凡詩賦一百六家,而以《高祖歌詩》二篇、武帝所自造賦二篇弁其首。是則經史子集,無不權輿於秦,舉全秦藝文,而天下之藝文已探其原;舉全秦藝文,而天下之藝文又居其半。君之此書,所以為不可少也。

抑餘又有進者,關中地勢極高,水之停注者少,自秦漢以後,無不引河、渭、涇、洛數大水以溉田。三輔之鄭白渠、廣通渠、龍首渠,寧夏之漢延渠、唐來渠、大河渠皆是。他若漢中、興安則引褒水、漢水,蘭州則引阿幹水、漓水,甘州則引弱水、羌穀水,涼州則引穀水、土彌幹川水,涇州則引涇水、汋水,安西則引南藉端水,肅州則引呼蠶水等,以是溝渠之在甘肅、陝西境者,不下數百。

然百餘年來,故道湮廢,水泉相遏,反足為田畝之害者,蓋十居其九焉。地勢瘠而民氣愁,職是故耳。以君之學識,官事之暇,倘複能仿班氏誌《溝洫》之例,於關中渠瀆所在,勒為一書,名《全秦溝洫誌》。他日州縣長吏有能舉其職及實心為民者,案圖籍而疏浚之,則有益於鄉裏者,又豈在元虞集《京東水利》、明王恕《漕河通誌》書等下乎?餘又拭目俟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