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敢為天下先者勝(1 / 3)

第十章 敢為天下先者勝

省委書記楊同理,先是到中央黨校學習了一年,然後又留在中央另行分配工作,一晃又是一年。根據中央指示,在楊同理不在期間,由張敬懷代理省委書記,主持全麵工作。不久又被任命為書記,待開下屆省黨代會時,經過選舉確認。

張敬懷成為主持全麵工作的一把手,感到身上的壓力更大了。每天的工作日程都安排得滿滿的。從吉秘書這一天為張敬懷製定的“日程表”中可以看出,他忙碌什麼到程度。

4月25日日程安排:

上午:

8時10分,去黨校,出席27屆短期進修進修班開學典禮,張敬懷講話,30分鍾;

9時50分從黨校到馨村賓館,路上約10分,10時會見香港實發集團總經理

張會有先生,,談話20分鍾;

10時30鍾出席會山立交橋竣工通車剪彩,40分鍾;

11時30分,再返賓館,宴請香港張會友先生,40分鍾;在賓館休息約30分鍾;

下午:

1時20分鍾,聽取三平地區彙報情況,約1點30分鍾;

3點50分鍾,和組織部長談四陽地區領導班子的人選問題;

5點30分鍾,話劇團新排話劇《李自成北京稱帝之後》,進京參加會演彩排,

希望張敬懷觀看審查,並在演出後接見演員。

晚上,有五個省委文件(急件)等待張敬懷指示下發;有3個上報中央的文件,

待張敬懷批閱後上報;有6封人民來信,需要張敬懷批辦。

……

這年年初,張敬懷有機會到世界上幾個發達國家考察了一個月,這時他不是憑文件,而是憑親身體驗知道,我們在各個方麵和他們有了多麼大的差距!過去我們常說:落後就要挨打,現在還可以說:落後就要餓飯!從國外回來之後,無論多麼忙,他都要擠出一個小時讀書。過去他讀的書,大多是有關曆史和文化方麵的。現在他讓吉秘書借來一些世界著名企業家傳記,企業管理,現代前沿科學技術,不讀不知道,一讀嚇一跳:正是我們這麼多年“以互相整人為綱”時,他們的經濟發展了、科學技術走在了前麵。

他首先把工作重點放在大型國有企業的改造上。從卜奎向他彙報的關於林鋼的情況中可以看出,這個在五十年代建設並為國家立了大功的鋼鐵企業,由於設備落後,技術落後,產品質量低下,已經到了資不抵債的邊緣。現在靠賣廢鋼發工資。林鋼是他確定的試點企業。他經常去調查研究,幫助林鋼製定大政方針。並讓林鋼“走出去”到發達國家以“拿來主義”的態度,學習所有的先進經驗,同時又“請進來”各個方麵的“老師”,傳授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

在農業方麵,因為有了行之有效的“聯產承包責任製”,他暫時沒有花費更多精力。

經過將近兩年的努力,如果按全省工農業總產值算,在全國各省市,從排名第十五位,已經上升到第十位了。

這天,張敬懷剛剛到辦公室,吉秘書就向他報告,說是張主任病危。

張環友同誌在文化大革命前就是省委一名副書記。他是60年代初期調到本省工作的。在抗日戰爭時,他曾經是省委書記楊同理的上級,經過這麼多年的變化,他比楊同理反而低了一級。當時,張環友沒有想明白一個道理,一個人在一支隊伍或一個團體中,占什麼位置,是由各種曆史的、客觀的、個人的諸多因素綜合而決定的,這既由不得他楊同理,也不是你張環友決定的,但是,張環有他一直心理不平衡,長期和一把手鬧不團結,住在醫院不上班。到了文化大革命後期,在建立省革委會的時候,根據“三結合”原則,必須結合一個老幹部“進革”。當時,在結合老幹部方麵,在誓不兩立的兩大派,鬥得你死我活的時候,凡是“亮”了觀點,當然都要結合支持自己這一派的老幹部“進革”。他成了當時兩派都能接受的“中間人物”。一拍即合,“支左”的解放軍代表也沒有疑義。兩派便達成了協議。張環友便成了代表老幹部的新生“紅色政權”的一名副主任。張主任“進革”之後,因為他也是“三八式”的老幹部,一看那麼多忠心耿耿的老同誌,老戰友被打倒,“同病相憐”吧,對老幹部沒有執行那一套極左路線,一上台,反而落實了一些幹部政策,因此得到一些好評。“四人幫”倒台後,他又當了一段副主任,省委重新建立,他接著恢複了副書記職務。比之文化大革命前,不升不降。

去年末,在幹部體檢時,發現他患了腸癌。張敬懷曾經去醫院看過他兩回,至今,已經在醫院痛苦地折磨了半年了。

在建立省革委會時候被結合為副主任的張環友,在粉碎四人幫後的清查“三種人”運動中,沒有發現張環友有什麼問題,進革委會後,在解放老幹部中,還做了一些好事。最近因為張敬懷總是到外地視察,一直沒有見他。昨天從外地回來,吉秘書告訴他:“張環友書記得癌症住院了,已報了病危。”張敬懷立即說:“明天上午我去醫院看他。”

吉秘書看著日程安排,說:“明天上午八點常委開會。”吉秘書的意思是:張敬懷已經到醫院看過他兩次了,現在是不是可以不去。

張敬懷說:“常委會推遲一小時。”

這天,吉秘書陪著張敬懷到了醫院高幹病房。一進屋,見張環友在病床上拚命掙紮著,痛苦地大叫著說:“你們讓我死吧!讓我死吧!”

他的兩個兒子加上老伴,死死地按著他的身子,滿臉是血,好象是他忍受不了痛苦,是往牆上撞頭撞破的。他的小女兒在旁邊恐怖地看著老爸被扭曲的臉。他們一見張敬懷來探望,忙向醫生說:“這是省委張敬懷書記。”

醫生當然認得張書記。

張敬懷走到病床前,俯下身子問:“老張,我來看你了……”

張環友仍然掙紮著大叫:“你們讓我死吧!讓我死吧!”

吉秘書問醫生:“是不是給他打一針止痛?”

醫生有點遲疑:“現在越打劑量越大,越來越不起作用。”但還是示意護士給張環友注射了一針杜冷丁。

張環友漸漸安靜下來,見張敬懷在身邊站著,苦笑了一下,說:“張書記,你們不要來看我了,看了會難受。……他們就是不讓我死。這難道是讓人天天受罪的‘人道主義’?何苦呢?”

張敬懷撫摸著他如柴的手,說:“會好的,會好的。”

張環友說:“你不要安慰我了。我知道,癌症到了晚期,神仙也沒有辦法。”

“不對。”張敬懷說“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那樣的歲月,我們都過來了,一切都會過去的。”

張環友說:“那不一樣,那是對敵人,這是身上的病……”他喘息了一會繼續說“張書記,在文化大革命建革時,你們都被打倒了,隻有我進了‘革’,我現在向你,也是向組織上表示,我有錯誤,可是,我唯一可以自慰的是,我沒有參加‘四人幫’迫害老幹部……”

“知道,知道。”

“可是,我一直認為這是我的恥辱。”

張敬懷替他排解:“那是當時形勢決定的。我們都客觀地想一想,他老人家親自領導親自發動的運動,當時他們請你出來,你不出來也過不了關。”

“你和省委如果有這個看法,我可以瞑目了。”張環友輕輕閉了一會眼睛,又睜開:“我這麼活著,還有什麼意思?我讓醫生給我打一管毒針,醫生不肯,省委能做個決定,不讓我繼續受罪好嗎?”

張敬懷搖了搖頭:“別那麼想,既來之,則安之。會好的,會好的……”

“別安慰我了……”

張敬懷又握了握張環友的手,告別出來。醫生知道他目前是省委一把手,也跟在他身後,出了門,醫生悄悄說:“張敬懷,張主任恐怕過不了這月底了,準備後事吧。”

張敬懷問:“你們給家屬說了嗎?”

醫生說:“告訴了。”

張敬懷已經不是第一次看望在死亡線上痛苦掙紮的病人了。每次都給他以強烈的刺激,總是想:“哪一天會輪上我呀。如果我得了這種病,一定得設法安樂死。

還有一點他很感謝張環友:那就是他剛剛從監獄放出來,他的“問題”還沒有一個說法,正在走投無路時,到了省革委會,當時張環友不僅沒有歧視他,對他反而很親切,給他批了條子,領了工資。張敬懷每每想起這一段事,就十分感動。

張敬懷吩咐吉秘書:“回去你告訴辦公廳,準備張主任的後事。”

實際上張環友的生命之油,並沒有熬到月底,而是張敬懷在看過他的第三天就去世了。

過了一個星期,在安排次日張敬懷工作日程的時候,吉秘書問:“明天張環書記的追悼會,你去不去?上午九點半。”

本來“治喪委員會”製定了一個向遺體告別計劃。可是在寫“生平事跡”的時候,和家屬發生了爭執。家屬一定要寫上“堅貞的共產主義戰士”,起草悼詞的和治喪委員會的同誌都不同意。原因是他在“紅色政權”中當過“副主任”,雖然大清查時,張沒有清出什麼大問題,可是也還是沒有經得起考驗,算不得“堅貞的共產主義戰士”。但是,不寫上這一句,家屬就不同意火化。爭執了一天,問題拿到張敬懷那裏。張敬懷說:“從1938年參加革命,到如今快半個世紀了,還不算‘堅貞’?至於有點思想毛病,更是人人難免。‘文革’中的事,是老人家親自領導,親自發動的。張環友同誌進革,一不是他的本意,二他也沒有迫害老幹部……這就不錯了。按家屬意思寫上吧。”

張敬懷一錘定音,治喪委員會和家屬的矛盾解決了。

張敬懷想了想,讓吉秘書鋪開宣紙,寫了一幅挽聯:

金戈鐵馬滌舊布新功標先賢榜;

治國修身是非成敗留待後人評!

張敬懷囑咐吉秘書:讓治喪委員會掛在靈堂上,吉秘書問張敬懷:“您是否親自參加追悼會?”

張敬懷說:“去去去,怎麼能不去呢?”張敬懷肯定地說。

“那……”吉秘書遲疑地說“各地市宣傳部長會議也是明天開幕,張敬懷要致開幕詞呢。張書記的追悼會,張敬懷不是已經送去挽聯和花圈嗎?”

停了一下又補充:“這話不該我說,張書記在省領導層,人際關係不太好,我估計去參加追悼會的人不會很多。”

張敬懷說:“別人可以不去,我可不能不去。”

“宣傳部長會議怎麼辦?”

張敬懷想了想:“你打個電話讓宣傳部長會議,八點就開,我去講幾句話,主要是提出一些問題要大家討論,不會超過半小時。講過話,就去竹節崗。”

竹節崗就是火葬場,那裏前年新建了一座靈堂,可以容納五百多人開追悼會。還建有存放骨灰的靈室。象中藥鋪似的,每個骨灰盒一個格。有一座靈堂是專門放革命領導幹部骨灰的,誰放什麼位置,是分科、處、部、省級別存放的。粉碎四人幫後,張敬懷參加過多次被迫害致死的老幹部的追悼會。每次他都想,我死了後,可不住這裏。生前分了一輩子“級別”,很多人為了級別鬧得天翻地覆,死去活來,死後可不要再在這裏“論資排輩”了。而且住在這裏,是定“靈魂終身”的,再也提拔不了了。每次他都這樣想一遍。

次日,張敬懷在宣傳部長會議上講完了話,匆匆驅車趕往竹節崗。一路上,屢路順條地小橋車向竹節崗開去,每輛車前,都係著一朵大白花,顯然都是去竹節崗開追悼會的。到了竹節崗一看,並不象吉秘書估計的,“參加的人不會太多”,還沒有到開會時間,在靈堂外麵就來了好幾百人,其中大多數都是省裏廳局一級領導。人們在靈堂外麵熙熙攘攘,有說有笑,完全不象來開追悼會的樣子。隻聽他們互相打招呼:“你怎麼也來了?”

“我怎麼不來呀!治喪委員會把我列入‘生前友好’名單,我這個‘生前友好’還能不來呀!”

張敬懷知道,說話這位是前省委一個部長,和張環友有矛盾,張敬懷還和他們雙方談過話,調節過二人之間的關係。

“你呢?人家張老頭一貫對你‘恩重如山’……哈哈!”

“得了吧。我來是……很多老戰友難得見一麵。咱們現在是‘無車階級’。來這裏是公家出車。組織上給一個大家見麵的機會,為何不來?”

“你對老張頭兒也不能要求太苛。人家進了革委會,在對待老幹部方麵可沒有執行那條極左路線……人無完人嘛!”

“那倒是……”

靈堂內奏起哀樂,有人招呼大家:“各位張敬懷,現在追悼會開始,請進靈堂時,各自戴上一朵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