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1 / 2)

下牆摔死了。齊國的史官寫史時直書“崔杼弑其君”,崔知道後,一怒之下把史官殺了,然而史官的弟弟接著寫,也被殺,另一個弟弟再接著寫,最後,權臣殺不下去而作罷。當時還有一位史官準備好竹簡,如果史官再被殺,他將前往繼續寫。這是齊國史官的不屈精神。

2、“在晉董狐筆”:

見於《左傳宣公二年》,春秋時,晉靈公昏庸無道,作為相國的趙盾多次勸說,靈公非但不聽,還多次派人設計刺殺趙盾。趙盾被迫出逃,途中遇見靈公的姐夫趙穿,趙穿聽說後,前去找靈公評理。靈公不聽,且惡聲惡語,最後趙穿命令衛士殺死了靈公。趙盾聽說後,返回晉國,把靈公的兒子擁立為王,即晉成公。趙盾很想知道史官如何評價此事,就把太史令董狐找來詢問,董狐讓趙看記錄上寫道“秋七月,趙盾弑其君”。趙質問董,董狐回答“你身居相位,曾經逃亡而沒有走出國境;回來後又不懲辦凶殺,這難道不是你的責任嗎?”董狐據法直書的精神為後世所傳誦。

3、“在秦張良椎”:

張良,字子房,戰國末年韓國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防止天下再亂,把天下的兵器收起來,鑄成銅人12個(每個重達24萬斤),威攝天下 ,無人敢反對。唯張良不惜毀家抒難,雇了一個力士,鑄了一個120斤(相當於現在的60斤)的大椎子,攻擊出巡的秦始皇於博浪沙(今河南陽武縣),誤中副車,沒有擊中秦始皇,秦始皇大怒,下令捉拿,張良被迫流亡各地。體現出他敢於挑戰強權的大無畏精神。

4、“在漢蘇武節”:

蘇武,字子卿,西漢時杜陳(今陝西長安縣)人,武帝時出使匈奴被扣留,先是自殺而未遂,而後被關在冰冷的大窖中,不給食物,他隻好吞食雪水和旃毛,幾日不死,單於大驚,以為神助,把他解往北海(今貝加爾湖),要他放牧公羊,直到公羊產乳才讓回來。蘇武在北海常挖野鼠藏的草籽為食,過了19年艱苦生活。後來,漢與匈奴和親,他才被放回。回來時,須發盡白。他麵對富貴誌不移,曆經苦難骨不屈,他的氣節和精神常留天地。

5、“為嚴將軍頭”:

嚴將軍,指後漢的嚴顏 ,忠州(今重慶忠縣)人,時任巴蜀太守。與張飛大戰,被擒獲。在堂上,拒不下跪,張飛怒目咬牙,“大將到此,何為不降,而敢拒敵?”嚴顏答“汝等無義,擒我州郡,但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最後,張飛因嚴顏的凜然正氣,親自解縛,義釋了嚴顏。(《三國演義》中說嚴顏投降,不足為信。)今天“寧可站著死,也不跪著生”,正是其正氣的翻唱。

6、“為嵇侍中血”:

嵇侍中,指西晉的嵇紹,嵇康之子。晉帝北征,征召嵇紹同行,在蕩陰(今河南湯陰縣)兵敗,百官與侍衛統統潰逃,唯有嵇紹隻身護主,敵人射箭如雨,嵇紹中箭死於皇帝身旁,血濺禦衣。事後,皇帝舍不得讓人洗去血跡。嵇紹的忠義之氣,貫長虹,昭日月。

7、“為張睢陽齒”:

張雎陽,指唐代的張巡,鄧州南陽人.安史之亂中,張巡堅守睢陽,守城已久,糧草皆盡,他就殺了家人給軍士吃,慘烈可以想見。每次打仗,張巡都咬牙切齒,甚至把牙齒咬碎,城破後,敵將尹子奇很是奇怪,問張巡,張巡答曰:“吾欲氣吞逆賊,但力不遂耳!”尹子奇用大刀將張的嘴剔開,口內果然隻剩下幾顆牙齒。(另有說法:城破後大罵安祿山,牙齒被敲掉,也不投降。)他咬牙切齒,痛恨叛賊的形象躍然紙上,他為國家為民族的氣概足以感天動地。

8、“為顏常山舌”:

顏常山,指唐代的顏杲卿,大書法家顏真卿的堂兄。顏本來是安祿山的部下,安祿山叛亂後,顏因為力量不夠,假裝投降,鎮守常山(今河北正定),後招募人馬,攻占井陘關,截斷安祿山的後路。安怒,派史思明圍常山,顏杲卿被抓。安責問顏背叛他,顏說“我世為唐臣,常守忠義,怎麼會跟一個牧羊羯奴叛亂。”安大怒,命令割掉顏的舌頭,顏仍大罵不止,直至氣絕。他受著斷舌的劇痛,仍然追求著忠義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