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老天總是不去寵愛有才之士的,因為出身,艾新民先生兩次高考被“審查”下來,上大學的夢破滅後,家庭沉重的負擔幾乎讓他喘不過起來,好在他有一個賢內助,一家八口人的生活有大半是靠妻子打工、晾羊皮、編玉米皮製品、縫衣服等各種苦活維持著。艾新民談妻子在冬天晾羊皮時,滿身的血點油漬,手凍得全是血口子,腳都凍腫穿不上鞋,這讓他十分心疼,但沒有一絲的辦法。每次回家,他看到妻子沒有了女人的模樣,總覺得愧欠妻子的太多了。可是在那個年代,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艾新民說挺過來不容易,要是沒有妻子的全力相助,他無論如何也是堅持不下來枯燥無味永遠重複的抄寫。大概是他天分中有藝術因素緣故,所以,從事書法創作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又是他唯一的信仰。就這樣,他在一張吃飯的小圓桌和一台縫紉機上一字一句的抄寫完那麼多的名篇絕句,而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小楷要見功力與美觀,他把漏字、錯字或多餘寫上去的字統統換掉重寫,力求完美無缺,達到充實靈秀,捕捉微妙的深厚,使節奏中惟觀神采,展現了他綜合修養的藝術境界。

我們知道,艾新民先生的書法根植在傳統的回歸與裂變點上,除了紮實的小楷書寫外,他還在“不規矩摹擬”中尋找自我。對此,他頗有幾份自信,特別是他堅深的小楷筆墨,耗十六年心血,運之於書風高古而秀逸之法,以蠅頭小楷抄完中國古代四大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還有三大詩集《李白詩選》、《杜甫詩選》、《白居易詩選》等共計400多萬字,3300多頁,堆起來有70厘米高,字徑不足5毫米的書稿。如果用時間來計算,艾新民先生每天堅持1個小時,他抄寫的所有著作要花費5840小時之多,他的作品獲獎更是不計其數。這樣,我們便知道艾新民先生在他捉筆時,讓自己的精神和靈魂置放於虛空之外了,而且又理性冷靜地、秩序井然地在案前揮灑,那種快意,隻有他自己知道,因為在黃土地上摸爬滾打的人,大概癡迷上某一件事,真的十頭牛也拉不回來了。

艾新民先生在書法領域幾十年創作砥礪完成和實現他人生的一個夢與生命的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艾新民先生在當今物欲橫流、浮躁四起的大環境下,如此洋洋灑灑,一直覓墨凝神,這種精神對米脂年輕的書家構成重要影響。這種心靈狀態中所產生的成就,促使米脂書法久遠地傳承與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著名書法家石憲章先生看了艾新民的小楷筆墨,讚口不絕,並題寫了《小楷紅樓夢》與“翰墨凝香”給予肯定。我想,米脂是個物寶天華的地方,也是人才輩出的地方,藝術借助時代發展的強勁東風,我們的書法家用神來之筆,盡得風流,把我們生命深處的振動與衝擊,抒合在空氣中,不要往還。

我們應與艾新民先生一同榮耀,共同以這種超然的藝術操守和鍥而不舍的奮鬥精神,真實地創造米脂文化品牌的輝煌。

2009年11月24日夜於家

心靈的鏡視者——記米脂華潤希望小學教師艾娟

認識艾娟於本世紀初,西安來一位朋友采訪華潤希望小學校長,艾娟在坐。她具儒雅、靈氣、溫和、矜持、彬彬於文質。在米脂教育戰線上,她閱覽博物,業績出眾,治學尤為勤肅。後來我知道,艾娟畢業於師範學校,初步教壇以吃苦、勤奮、用心用情在農村小有名氣,也在本係統與農村老百姓中有了威望。如今,剛過而立之年的她,以米脂婆姨獨特之美麗,勤於鑽研,善於積累,敢於創新,贏得了一片讚譽。我知艾娟的事跡,至為感佩,盡管沒多交往,深知她不隨波逐流,不自恃聰明,不隨人惟阿,以本職工作為頭等大事,恭誠事業;在家孝敬老人,其成就斐然,品德令人誇讚,在當今浮躁的環境中,可謂德才兼備,品學優良,同時也是米脂這塊風水寶地養育出的又一位賢達慧智,知者無不稱讚的“好婆姨”。

1993年,十六歲的艾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陝西綏德師範學校,也許從那天起,她便奠定了自己人生的理想目標——當一名合格的教師。當然,她也深知當一名教師的份量。因為在上小學的時候,她的老師就講過像孔子、孟子、韓愈、朱熹、陶行知、蔡元培等著名教育家,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棟梁之材。他們的言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也可以說,他們是國家的驕傲。在艾娟心裏,這些全世界公認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就像一盞燈,一盞指引後人光明的燈,一盞拯救民族強國的燈,一盞溫暖仁愛的燈。所以,三年的師範生活中,她點點滴滴嚴格要求自己,不折不扣地把所有學科力圖精煉,因為她知道,為人師者,勵誌當先,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古往今來的無數事實證明,為名師者,要“學為人師,行為也範”。正是這種人生理想,艾娟師範畢業後,看著其他同學找關係,找熟人,上下左右逢源,“拚命”往縣城條件好的學校擠。艾娟沒有這樣做,在她的心目中,是光哪裏也發亮,當教師在哪裏也可以育人。就這樣,她接到分配通知後,毫不猶豫地坐上三輪車在塵土飛揚的鄉村道路上顛簸了幾個小時後,來到她走出校門的第一個驛站——一所十分簡陋的農村小學。

艾娟當時站在學校前有些傻眼了:幾孔破舊的窯洞,幾十個孩子圍著她像看風景似的。時至今日,她回想起當時的情景,感慨良多,她說當時沒有多想什麼,“既來之,則安之”的信念讓她無不胸中闊然。在農村,輕寒之妍態,春風之韻姿,豔陽之嬌容,晨昏之諧趣,還有孩童之率真,鄉親們之樸實都讓她搏揚生機,開拔精神。然而,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她一個人獨守著黑洞洞的幾孔窯洞,多少有些害怕,而且思想激烈地鬥爭著。回家?調動?自己能堅持下去嗎?她知道,要想成為一名好老師,就要有淩雲之誌和堅定的信念,同時也要有吃苦精神。人生隻要求得飽滿充實,不求貪圖享受,不刻意經營宏大“理想”,但得穩實謹嚴,隻要一步一步走,一點一滴地做,她相信,自己會在這偏遠落後的山村小學幹出一番事業來。就這樣,她恒下一條心,覺得成龍成蟲全在自己,隻有努力奮鬥,至情感人,自成特色,人生才有豐采,才有韻味。再者,越是艱苦的地方,就越能展示自我的力量。艾娟平靜下來,她獨僻蹊徑,因材施教,很快融入到孩子們中間,這位看似大姐姐的老師,讓孩子們與自己融入一體。在她不斷地實踐和探索創新中,逐漸在教學過程中凸顯出自己創造性的教學工作,蘊情性,順自然,剛健與柔和形成無以複加的教學風格,將小學教育變化豐富的效果推向極致。她所帶的班級,成績一直在全鄉名列前茅,並且在縣鄉組織的各種競賽活動中,她的學生都能獲獎。

獲得社會廣泛稱讚的同時,在教育界內部艾娟也小有名氣了。為此,人們大多不知道她在農村已整整五個年頭了。這五年中,她艱苦磨礪,究識根本,利用業餘時間自修學科,得沉厚動力,充分發揮於教學中。2001年,縣上為了加強新修的華潤希望小學教師實力,一紙調令把艾娟調往城裏的這所完校。艾娟流淚了,她知道,這調令意味著什麼,從農村走進城裏,從一個平凡的農村小學教師得到了公眾的認可,她在新的環境裏更能發揮自己的才智。可是,當她望著那幾孔窯洞,再次撫摸著坑坑窪窪的黑板,看著那群流著眼淚的孩子——她的心顫抖著。人都說,草木一春,人生一世,她腳下的路還很長很長,無論走到哪裏,隻要仰無愧於天,俯無愧於地,她便無怨無悔了。

進城了,一切都變了,環境,人與事,艾娟似乎要重新適應。她懂得,教書是藝術,教師非匠人,教育的成就,各具特色。當她發現自己的才學和同事相比還有不少滯後與淺陋,於是一刻也不敢消停,細微不可忽視,虛心請教,努力鍛造自己綜合厚度。那一年,孩子剛滿月,她就去上班,硬是沒耽撂一天的課程,別人閑談和休息的時間,她忙著給自己充電,並先後參加了中小學教師新課程培訓、陝西省基礎教育新課程師資培訓、省小學骨幹教師語文研修培訓等。這期間她犧牲了太多太多。一個女人生命中最燦爛的時期,她沒有在衣著打扮和生活情趣上奢求過,而是以一種別樣的美,猶如空穀幽蘭,清香獨立。艾娟長得清秀,嗓音甜美,反應機靈,能講一口特別流利的普通話。縣電視台和文化團體都找過她,想調聘她為主持人、講解員。這是許多人夢寐以求、風光無限的大好事。艾娟也動搖過,痛苦地抉擇過,但她沒有走,依然留在小學教師這個平凡的崗位上。她愛這個職業,她把生命的陽光和智慧的雨露都播灑在教育事業的花圃,無怨無恨,矢誌不變。

從教十幾年來,艾娟一直兼任班主任工作。艾娟經常和同事們交流思想,她總是說:“班主任,要用心去工作。”她用女性特有的溫婉和細膩,用心、用情、用愛嗬護學生、感染學生;以德、以真、以善教化學生、激勵學生,摸索出一套教育和管理學生的好辦法。每逢新生入學,家長們都四處打問,想方設法要把孩子安排到艾娟所帶的班級。艾娟知道,這是自己不懈努力付出艱辛的結果,是對自己工作最好的肯定,更是對自己的激勵和鞭策。班上的張博同學,聰明活潑,但上網成癮,假期更甚,好幾次通宵不回家。家長粗暴教訓後,張博竟然失蹤了。張媽媽心急如焚,哭著打來電話告知了她。

學生不見了還了得?正在感冒的艾娟顧不得許多,趕緊裹起大衣,在夜色中挨個向班裏學生打聽張博的下落。淩晨兩點多,疲憊不堪的她終於在一個同學家找到了張博。事後,她沒有批評張博,隻是心平氣和地與他交流電腦的相關話題,談如何正確利用電腦增長知識的好處,也談電腦給小學生造成的若幹負麵危害……她誠懇的言行讓張博感動萬分,幡然醒悟,懊悔不已。開學後,她又提議張博擔任微機課學習委員,發揮其專長。這孩子就更上勁了,自己拚命補課,完全像換了一個人。學生郭峰,父親是農民工,母親不甘於貧困,離婚遠嫁。郭峰和父親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寒酸艱辛。有時,郭峰連家也進不去,飯都吃不上。他總是沉默寡言,自悲自棄,艾娟發現了他的異常,打聽清楚了他的家世,深情地對郭峰說:“家裏沒飯,就到老師家裏來,我兒子總不好好吃飯,你當個伴兒。沒錢向我開口,就當是我借你的。別灰心,專心學習,一切會好的。”在艾娟的資助和鼓勵下,郭峰順利完成小學學業,進了米脂中學,他在校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恩師與慈母——我的艾娟老師》的作文,表達對她的崇敬和感激。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這麼多年來,她沒有放棄、嫌棄過一個學生,總是關愛、感化、激勵、引導。艾娟在學生和同事的心中樹起了一位老師道德的標杆,如沐春風,如灑甘露,沁人心脾,滋潤心田。

天道酬勤。艾娟在課堂上激情飽滿、揮灑自如的表現,在工作中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師德上永遠恪守的愛與責任,形成了她獨具特色的教育教學風格和巨大的人格魅力,贏得了廣泛的讚譽。

2004、2005蟬聯米脂縣“教壇新秀”稱號,多次被評為縣“課改名師”、“先進教育工作者”、“先進德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2005年獲榆林市“教壇新秀”稱號;2008年被授予“陝西省師德標兵”榮譽稱號,並作為陝西省師德宣講團成員,赴全省各地市作師德報告二十七場;2009年被評為陝西省“優秀教師”、全國“優秀教師”。2009年《陝西教育》(第一期)把她作為“封麵人物”宣傳報道,同時被《米脂教育》(第一期)錄入“名師檔案”。教學的最高境界是教研。艾娟教學不忘教研,在教研天地裏,勤於思考,善於寫作,敢為人先,大膽創新,成為《米脂教育》特約撰稿人、小學語文兼職教研員。她主研的省級教研課題《活化詞串識字的方法與途徑的研究》、市級教研課題《小學生道德行為養成途徑的研究》,都通過了結題驗收;參與編寫的校本教材《誰不說我家鄉好》已在廣泛使用;《優化課堂追求實效》、《小學語文教學的若幹思考》、《采用新設計詮釋新理念建構新課堂》等近二十篇論文在《陝西教育》、《榆林教育》、《米脂教育》等教育刊物上發表或獲獎。

在榮譽和成績麵前,艾娟老師並沒有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而是以崇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自己多年殫精竭慮凝結的心得和一招一式修煉的技藝,通過各種教研平台播灑在同行當中。幾年來,她結對幫扶青年教師十八名,“送教下鄉”十餘次,在邊遠山區支教兩年,多次承擔示範教學任務,參加市縣教研教改、賽教評選等活動……艾娟老師成為米脂教育教學工作的領頭雁,是青年教師爭相學習效仿的名師。桃李不言,清水無香,她永遠懷著一顆平常心,保持一份淡定,揮灑著熱血,播種著希望。

艾娟像許多米脂婆姨那樣,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把事業渲染到空蒙淋漓時,追風骨俊逸,疏淡天真一片乃發自她自己的真性情。

艾娟的深秀清麗,平中見奇,作為人師使米脂的教育事業大放光芒。

2009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