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成員的高素質和掌實權,帶來另一個問題,架空皇權或者以權謀私或者曲解聖意,需要對其權利進行必要的製約,朝廷六部是沒有條件和能力來製約內閣的。﹌本﹌作﹌品﹌由﹌思﹌兔﹌網﹌提﹌供﹌線﹌上﹌閱﹌讀﹌
皇帝自己太忙、又是一個人,更不可能有效製約內閣,各地府州縣、駐軍,都遠離皇帝,也不可能製約內閣擅權。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宦官,於是,皇帝接觸最多的司禮監、掌印太監,就成了自然的選擇。
由司禮監掌管錦衣衛或東廠,是明麵上的規定,皇帝在審批內閣遞上來的文件時,能谘詢和請教的,隻有身邊的太監了,因為太監不歸內閣管、才能不受內閣的製約,說出真實的意見,其餘的六部高官,誰敢詆毀內閣?
在這種體製下,延伸出讀書人最不喜歡的結果,宦官幹政。於是,宦官有極大的機會進言和影響皇帝裁決,朝廷的六部官員和地方大員,不可避免地要去投靠宦官獲益,內外勾結由此產生。
皇帝居住在深宮之內,又無暇直接管理六部,全部事務都隻遵從內閣的意見,是不是更好呢?皇帝本人應該不會喜歡,他既要自己輕鬆、由內閣處理事務,又不願意權力被完全架空,自己成為內閣的木偶。兩害擇其輕,在不打亂六部、內閣、地方大員的管理框架下,宦官就成為距離皇權更近的參謀人員。
處理政務時,參考宦官的意見,對皇帝是多了一條了解民情、官情的渠道,對宦官來說,是時刻冒著殺頭的風險,隻要君主更換,參政的宦官幾乎必死無疑。對於整個王朝或者國家,到是底好事、壞事?
有一種說法,認為朱棣重用宦官,是因為宦官幫助其奇兵突襲應天府,攻占皇城、成就帝業,這其中的細節,依據是否屬實?
本文已閱讀完畢,歡迎發表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