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節(1 / 2)

?富民才能強國,這是顛簸不破的曆史規律,唐朝是盛世,引來四海膜拜、學習、臣服,國家的財力呢?能證實的有修建宏大的阿房宮和唐陵園,對外的擴疆征討,好像並沒有加大漢朝的版圖。

朱棣在位43年,僅僅鄭和下西洋的龐大船隊,所需的財力,就能讓康熙朝望而生畏,修建紫禁城,更是空前絕後,投入的財力、人力、技術,完全可以同古代羅馬城相媲美。真正難得的是,永樂年間,並沒有大量的土地荒廢、饑民遍野,說明朝廷的財力,來源於豐衣足食的百姓、來源於欣欣向榮的經濟環境。

這隻能證明,朱棣推行的政體、法律,遠遠優於民國之前的各朝、各代,所謂康乾盛世和盛唐,也都無法與其一比。永樂盛世是被清代的文人所埋沒,現在,請廣大文學愛好者把它全部發掘出來,展現漢族偉大王朝的燦爛輝煌。

首先,從建文帝削藩,到曆時四年的“靖難之役”,直至朱棣登基,要演義成“隋唐英雄傳”一樣,人物栩栩如生、故事跌宕起伏;其次,朱棣生母之謎,也可以演義成“狸貓換太子”一般,吸人眼球。

朱棣本人和他的重要輔臣、強大對手,都要在曲折委婉的故事中,讓更多的人認識、傳頌。

朱棣五征塞北,最終駕崩疆場,更是可歌可泣,中國曆史上,沒有第二位君王可以做到,既超越了曆史上“五出岐山”的諸葛孔明(小說上是六出岐山),也不遜於名冠歐亞的亞曆山大帝。

誰能把五征塞北,演義的如同《三國演義》中六出岐山一般,有血、有肉、有骨?而不是幹癟癟的,用現代文字,去翻譯明史、閑聊和調侃蔡東藩的《明事演義》?才是真正的文學創作、才堪稱偉大的作家。

待續----

閑話朱棣3

內閣製的確立和完善,是永樂年間重的要政體,內閣的擬票權,實際就是在大明法律框架下,代表皇權處理政務的權力,由於閣臣起草禦批和聖旨的依據是大明法律、國家利益,所以,也可以說,內閣是在代表國家權力處理政務。

除了大明法律和已成定律的禮製等外,國家日常事務的行政,禦批和聖旨就是針對具體事件的管理條例和國家命令,朝廷六部就是國家六部,六部頒布的規定和政令,全部要經由禦批或聖旨,才能代表國家意誌行權(皇權意誌)。

這樣,內閣的權力之大,就可想而知了。六部的湊報,如果內閣不滿意,或者束之高閣、或者直接駁回,六部尚書、侍郎,官品都高過閣臣,但在具體的行政權力上,無疑是低了一等。

在明初,內閣雛形是皇帝的秘書處,因為皇權即是國家權力,所以皇帝的秘書相當於“國家權力”的秘書,是在站在國家一級的層麵上處理政務,身份雖然任然是秘書,沒有高品級的官階,但是,對從業者的素質要求必然越來越高,結果就演變成不成文的規定,必須是大學士身份,才有資格入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