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酒店業收購與兼並時代的來臨
(1)酒店業發展的基本態勢。
[1]酒店規模快速擴張。
隨著改革開放和旅遊業的快速發展,中國酒店業的規模成倍數地加速發展。酒店的供給量隨著需求的擴大而快速增長;1980年旅遊涉外酒店203家,到2002年僅星級酒店就增加到8880家,增長近44倍。同期,客房間數增長30餘倍。旅遊酒店每五年的增長率在50%以上。
[2]星級酒店檔次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格局。
到2002年來,五星級酒店175座,共有6.49萬間客房,占中國星級酒店客房總數的7.23%;四星級酒店635座,共有13.35萬間客房,占中國星級酒店客房總數的14.99%;三星級酒店2846座,共有34.65萬間客房,占中國星級酒店客房總數的38.62%;二星級酒店4411.,共有30.60萬間客房,占中國星級酒店客房總數的34.10%;一星級酒店810座,共有3.46萬間客房,占中國星級酒店客房總數的4.06%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格局。
[3]空間分布上依經濟發達程度呈梯次減少的狀態。
中國酒店業區域發展水平與當地的經濟發達程度密切相關。空間分布上依經濟發達程度呈梯次減少的狀態。經濟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酒店分布相對密集而中西部地區則相對較少。位居全國前十名的地區分別是:廣東926座;浙江723座;江蘇575座;北京572座;雲南560座;湖北473座;山東401座;遼寧347座;上海319座;湖南319座。
[4]供給相對過剩,競爭激烈,酒店業整體經營效益不佳。
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需求和供應的雙重增長。在旅遊業廣闊發展前景的吸引下,市場進入者激增。就酒店業而言,酒店數量及客房總量的遞增大大超過旅遊人數的增長,直接導致了客房出租率和酒店盈利率大幅下滑。以2002年為例:截至2002年末,中國共有星級飯店8880家,比上年末增加14.2家,增長20.68%,而同期的國際國內旅遊業總收入5566億元,僅比上年增長11.43%。由於供大於求,導致酒店企業之間過度競爭。從1996年到1998年中國酒店的平均出租率和利潤率逐年下降,1998年開始出現全行業虧損,1998、1999、2000年三年虧損額分別為45.56億、53.64億和26.43億元。
(2)酒店業收購兼並時代的來臨
雖然中國酒店業自1998年開始就出現了全行業的虧損至今依然經濟效益不佳。但酒店業的收購兼並浪潮卻遲遲沒有來臨。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酒店業通常擁有較好的經營現金流,足以支撐日常的經營需要,不會給業主造成過大的負擔。
[2]酒店業中以國有酒店為主,所有者的缺位,造成兼並重組的動力缺乏。
[3]國內的大型酒店管理集團在人才儲備和客戶資源儲備等多方麵實力不足,尚缺乏足夠的能力做全國酒店資源的整合。
但隨著中國加入和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上述的一些製約因素正在改變。國際酒店管理集團的長驅直入,使中國酒店業的危機不斷深化,國內酒店企業,特別是單體酒店企業的生存空間愈來愈小,生存環境日益惡化,向外尋求合作的動力越來越強烈,為中國酒店業的並購提供了充足的供給資源;國有資產體製的改革,正力求在所有者缺位問題上取得突破。國有資產體製改革的不斷推進,使國有企業具備了謀求發展、壯大的源動力,一些國內大型的旅遊集團已經吹響了資源整合的號角。如北京首都旅遊集團出售燕京飯店並收購景區資源;錦江國際集團取得100億元授信額度,整合全國的酒店資源等等。有了並購的資源和市場,有了進行擴張的內在動力,中國酒店業的收購與兼並浪潮已經來臨。
2.酒店業經營上的財務特點
酒店業的經營與工業、企業、製造業以及同為服務行業的零售業在財務流程上有著很大的差異。一個正常經營的酒店,它的財務特點主要體現在;一次性的資金投入和持續的現金流出。根據酒店業的這一特點,我們可以看出在酒店業的投資與擴張中,融資和現金的管理是酒店企業財務管理上的重中之重。
3.酒店企業在擴張中的投、融資安排
(1)酒店業擴張中多種投資方式的選擇
酒店業作為一個成熟的產業,它的經營擴張在國際上存在著大量的成功經驗可以供我們借鑒。 比較成熟的擴張方式有:直接投資、特許經營、輸出管理、承包租賃和帶資管理等。在國內的擴張實踐中,還創造了使用權買斷、資產置換等新方式。任何一種擴張方式都具有自身的優勢和局限性,企業在擴張中需要根據自身的特點來確定最適合自己的擴張模式。對於已經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企業,選擇特許經營、輸出管理的模式是可行的,但同時必須在人才儲備、營銷網絡等方麵進行足夠的培養,才有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對於缺乏品牌知名度的企業,選擇直接投資和租賃經營等方式是可行的,但由於承擔了較大的經營風險,在擴張中應當更為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