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曆史是偉人的傳記
序者,引言或導讀之語。本書所記為一百多年間人與事。其要者:號稱“天朝大國”之清王朝土崩瓦解,中國幾千年封建曆史亦遂告結束,由是生出民國肇建之始的各種新潮舊流,各路仁人誌士,及其合縱連橫,聚散糾結,文采風流。其人物也眾,其事件也繁,且為世紀之交,新舊雜陳,斑駁陸離可知。筆者以康有為、梁啟超、袁世凱為傳主,記其生平之概要,以他們不同凡響的跌宕起伏,而宕蕩,而起伏。竊以為,有此三公則舊朝崩坍、民國初生之風景大備矣!
然民國從何而來?康梁何功之有?袁世凱緣何而出?
每每念及古希臘賀拉斯“時間磨滅了世界的價值”一語,便心有震顫。哲學非我所長,雖不能確切地解釋賀拉斯之語,卻總會生出感慨:人是健忘者,我等概莫能外。古西哲所言,是否有時光久遠之後曆史被遺忘的蒼白淡薄之意?如是,則時光之矢把往昔推向遙遠更遙遠,而不古人心將墜入深淵更深淵!不堪設想者為:我們寄居的世界一旦失去曆史的繽紛萬象,進化更替,生滅故事,其厚重與智慧頓沒,其價值幾何?因此故,我中華大地上一百年前之苦風淒雨,悲壯慘烈,晚清當國者的愚頑貪婪,不能不記。此一時期的黑暗與屈辱,蕭公權先生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中有如下概述:當時清王朝“根深蒂固之閉塞風氣,非自身力量所能打破,必俟外患頻來,痛懲深創,然後天朝之迷惘,始憬然以覺。首以鴉片戰爭,繼之美法聯軍,與甲午之役,加以台灣等地之喪失,江寧、天津、馬關之辱國條約之簽訂”等等,喪權辱國,罄竹難書。割地一割再割,賠款一賠再賠,列強環伺,乃至登堂入室,瓜分豆剖也。再加之天災頻仍,苛捐雜稅,流民哀號,餓殍遍野。是時也,民不聊生,國將不國,中華大地上遍布悲愁困苦、焦灼憤怨之幹柴,於憂時傷國之人心之灼烤下,中國,你在等待什麼?“始憬然已覺”者何在?
無論我們承認還是不承認,在任一沉悶幽暗之曆史時期,期待也者,憬然而覺者,皆離不開偉人之精神火光。中國的期待,可謂“路漫漫其修遠兮”,近代西方之思想及科學知識,自明代傳教士及徐光啟等先行者開啟蒙之始,又經曆清王朝近三百年的堵塞、苟延,其間雖有短暫之洋務運動興起,而國家積弱,一敗再敗的結果已如前文略述。不妨說,這一段曆史是中華民族史上鮮有的幾近亡國之恥辱史。人們渴望變革,希冀著有光於黑暗中燒出一條裂縫來,有能使幹柴成為烈焰的精神之火的迸射者,可以尋覓救國圖強之路。有清一代,也曾有過“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喚,以及從陳腐守舊中拔起而放眼環球的星火閃爍,若林則徐、魏源、龔定庵等,但隨即為暗夜吞沒,昏聵依舊,腐敗依舊。直至康有為先是於萬木草堂講學課徒,廣布知識,再以《新學偽經考》、《孔子改製考》力拔封建專製賴以維持之千年道統,若春雷之先出,風暴而繼作,是有康梁“公車上書”、“戊戌變法”、“百日維新”之文化與精神之火光,譚嗣同被砍頭時的血,“去留肝膽兩昆侖”。其時,孫中山、黃興等亦以“驅除韃虜,恢複中華”為口號,奔走起事,倡言革命。然後是楚望台下槍聲,清廷惶急之下,袁世凱應運而複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