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水”的感覺。因此筆者也就沒有和《圍棋周報》再續合約。

有以下幾個問題想借此機會向讀者作一下解釋。

一、寫作的動機

2004 年10 月,是中國圍棋擂台賽開賽二十周年紀念。當時《圍棋周報》有關人員就明確與筆者商量,希望能以小說的形式重現二十年前中日圍棋擂台賽激動人心的一幕。我怕自己力不勝任,開始是堅辭的。但在他們的多次勸說下,再加上自己曾親曆那段曆史。直到現在回顧起來仍有一種抑製不住的興奮和自豪,因此便答應給自己兩個星期的考慮時間。當我翻閱了很多相關資料後,心中便湧起了一股想重新再現擂台賽風采的衝動。

於是,我自不量力地把“重現中日圍棋擂台賽的重任”扛在了自己的肩上,並且跟《圍棋周報》簽訂了撰寫九十回的合約。

二、寫作的計劃

經過寫作前的醞釀,我原來是準備寫前三屆比賽實況的,每屆約三十回。但寫到後來才知道,如果你想描寫很多細節,又想在每一回都能掀起一個小縞潮的話,九十回的篇幅大概是容不下前三屆擂台賽內容的。因此寫到後來,就變成88 回半是寫前兩屆,半回是寫第三屆。這樣就勉強完成了當初與《圍棋周報》九十回寫三屆的合約條款。關於這一點,我願借此機會向廣大讀者再一次表示我的歉意———真是對不起了!

三、寫作的形式

當初《圍棋周報》希望我以小說的形式重現NEC 中日圍棋擂台賽,但我考慮後覺得有難度。因為很多棋手和相關人物都還健在,而且連讀者中的很多人都曾親曆那一段曆史。如果虛構太多,甚至連人名都改掉的話,說不定會是一個“弄巧成拙”的結果。但如完全按照史實介紹,則也會給本文帶來枯燥,甚至流水賬的感覺。因此我向《圍棋周報》編輯部建議用“演義”的形式寫。所謂“演義”實際上就是“演譯”的同義詞。(就像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它的主線基本上是根據史實和真人實名,但卻可以有人為的“演譯”。)結果周報編輯部欣然同意我的觀點,並為我的文章起名為《中日圍棋擂台賽演義》。

說實話,我很慶幸本文能以“演義”的方式回顧二十年前的擂台賽。因為其中展現的絕大部分都來自真實史料和真人實名,但又允許我可以進行適度的創作和演譯。更讓我感到欣慰的是直到前89 回全部刊出後,竟沒有一個文章中的當事者對筆者提出任何的異議和指摘。借此,我也想對這些當事人表示由衷的感謝。

四、寫作的真實

洋洋灑灑共89 回的《中日圍棋擂台賽演義》的真實性如何?我想90% 以上的部分是忠實曆史真實的。

那麼還有10%不到的虛擬和演譯部分究竟是哪些呢?我想借此機會作一點澄清。

首先在人物部分,全書隻有兩個人物是虛構的。這兩個人是日本記者浜崎和前幾回中NEC 的幹事勝部。尤其是浜崎,我是把十幾個日本記者的作為和文章全部集中到他的身上,希望通過他展現出日本媒體對擂台賽每一進程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