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裏經常說“心動,不如行動”,這說得很準確。心動,就是**動了。人人心裏都有所愛,有所愛也就埋下了貪欲的種子。我們喜歡吃好吃的,這是口腹之欲;喜歡美女,這是**或愛欲;喜歡穿漂亮的衣服、住寬敞豪華的房子,也是為了滿足身體的舒適和心理的虛榮,這也是一種貪欲。而希望得到更多的金錢,則是一切貪欲的總和,因為在貪欲大的人看來,有了錢,就什麼都有了。喜歡某種東西,就想得到它占有它,沒有得到心裏就會一直想,“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而一旦占有,這些東西又成了我們的身心之累了。
貪欲致病,最簡單也最直接的就是:如果我們貪圖美食,吃多了,就傷了脾胃。如果我們貪涼,就會著涼感冒。尤其是在夏天,總有人巴不得享受空調的涼爽,結果害的病尤為奇怪,夏天竟得了冬天的病,脈象、舌苔一片寒象。這種“空調病”即使被治好了也不能放鬆警惕,因為它表明,人體曾違反了四時的節律,節律被打亂了。
稍微間接一點的,比如,貪圖女色,不管是心動還是行動,都難免傷腎傷陰。如果是付諸行動,元精元陽消耗過度,致病當然好解釋;但是,有人沒有付諸行動,或沒有條件付諸行動,隻是有這個想法而已(時下有一個時髦的詞叫“意淫”),結果為什麼也傷腎傷陰了呢?因為,貪圖女色的意念時時纏繞著他的心,元精元陽照樣內動,產生的內耗甚至比付諸行動還厲害。所以這種人很冤枉,還沒偷雞,米就被大把大把地撒出去了。
人心一旦被貪欲控製,就沒有消停和安靜的時候。越是沒有越想得到,得到了以後又覺得不過如此,於是又生出新的貪求,永無止境。有一個民歌說得妙:
終日碌碌隻為饑,才得飽來又思衣。
穿上綾羅和綢緞,抬頭又念房屋低。
住進高樓和大廈,身邊缺少美貌妻。
娶了嬌妻並美妾,恨無田地少根基。
置得良田千萬頃,身無官職恐人欺。
五品六品還嫌小,二品三品也嫌低……
但看此人心理,又是“思”,又是“恨”,又是“恐”,又是“嫌”,什麼時候有過快樂?
再者,被貪欲支配著的人,心地脆弱,一旦發現可能有挫折就像驚弓之鳥,他的心永遠都在受煎熬。就像葛朗台,積聚了滿屋子的金子,到了快死的時候還在喊:“裹緊,別讓人偷了我的金子!”所以我們講“無私者無畏”、“無欲則剛”。反之,私欲重重,必然是惶惶不可終日,心靈脆弱得經不起任何風吹草動,不病才怪!
最可怕的貪欲表現為一種習性。這時候,並非我們需要某種東西,而是我們有占有某種東西的癖好。比如,讀書人就愛買書,看到一本書合自己的心意,覺得要讀一讀,或者聽某某人說這本書很好,就想買,買回去了以後,一般也沒時間看,頂多殺個“書頭”(一本書,光看個開頭幾頁就束之高閣,習稱“殺書頭”)。下次再有別的書,還得買,盡管書買回來後還是同樣的下場。書買回家,自己不看,還舍不得給別人,非得自己藏著,總覺得遲早有一天會讀到它。其實買書成了嗜好,跟其他任何嗜好都沒什麼兩樣,都是貪欲所致。嗜好也是病啊。所以,當我們有什麼偏愛或嗜好的時候,一定要警惕:是不是貪欲在作怪?
隻有知足常樂,才能心境祥和安寧,才會懂得享受生活,活在當下。這就是明理,就是真正的大智慧。小孩子一派自然天性,他們最明白幸福的道理。不然,人們的身心就像拉車的騾馬,永遠被貪欲的皮鞭驅趕著,於是隻有痛苦。試問,在這種痛苦中疲於奔命,能奔到幾時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