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江湖門派多(1)(2 / 2)

而如前所述,心理學遲遲沒有完成基本理論建設,並非幹這一行的人平均智商不如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發現不了那些基本規律,實在是心理運動的複雜性遠超過機械運動和物理運動,超過了其它一切科學的研究領域,它的整合必然會實現得最晚。

那麼,初學者應該如何對待這些五花八門的流派呢?首先要承認這是心理學尚未成熟的表現。很有些朋友認為,一種學說被稱為某某學派、某某主義,是件很風光的事!其實,科學界的規矩和文藝界正好相反,文藝重個性,科學重共性。一種理論被稱為某某派,恰好說明它隻是一家之言,還沒有被普遍接受,並不值得炫耀。

其次要知道,任何一個門派都不覆蓋心理學的全部內容。它們的研究範圍再大,大不過心理學本身。所以我們最好學整體的心理學,而不隻是去學心理學中的哪一派。

再次,從情感角度講,這些門派都是西方學者創立的,除了象郭任遠這樣的極個別學者外,中國學者和它們並無學術上的師承關係,感情上也沒有必要去遵循哪門哪派。

然而,許多心理學愛好者卻恰恰是通過某門某派,而不是統編心理學教材來接觸心理學的。他們的思想傾向率先被這一派所占據。這其中尤其以精神分析學派為甚。不少朋友都聲明自己在學精神分析,而不是說自己在學心理學,把兩者直接劃等號。

特別是其中的榮格一派,由於富有神秘主義特色,其徒子徒孫簡直把他當成教主,以類似宗教信徒的忠誠去宣傳他的學說。這已經和科學精神相去甚遠了。

這種現象後麵涉及到一個傳播學的有趣規律:一門學說要想在社會上造成很大影響,首先要征服文人階層。由於社會分工的原因,學者和文人各有所長。論專業知識的精通與全麵,文人普遍不及學者。但要談到社會影響力,那肯定要倒轉過來。單是從作品發表量、傳播麵來計算,學者平均起來就遠不及文人。對此抱懷疑態度的朋友可以隨便找一些你認識的學者和文人的名字,逐個輸入搜索引挈,比較一下搜索結果的數量。你就會知道這個規律的普遍性。

就心理學而言,一個流派如果首先為圈子外的文人階層所接受,被他們自覺地拿起筆來宣傳,它的社會影響力就有保證。精神分析就是如此。對於這個學派,文人們一開始就沒見外,直接當它是自己的東西。

反觀行為主義,盡管也取得了很多學術成果,但因為骨子裏存在著科學主義傾向,存在著反人文氣息,從一開始就不受文人待見。在文藝作品中,精神分析家往往是正麵的(如《愛德華醫生》),而行為主義者往往是反麵的(如《發條橙》)

這種規律導致了在學術圈裏影響力不分上下的流派,在公眾輿論中的影響力天差地別。如果你隨便找到一位圈外的知識分子,問他知道哪個心理學家,恐怕第一答案是弗洛伊德,第二答案必然是馬斯洛。其它流派的創始人或者主將很少會被公眾關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