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學科迷宮(1)(2 / 2)

如果你去翻心理學教材的話,會發現普通心理學並不是這樣被定義的。它會被說成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發展變化一般規律的科學。這樣定義包括著某種哲學上的忌諱。現象學是德國哲學家胡塞爾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創立的學派。在中國,它一向被視為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實際上,早於胡塞爾半個世紀出現的心理學,或者說普通心理學,就是以現象學為原則的。它以內省法為主,直接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在心理學實驗室裏,主試要被試報告的就是自己感覺到的現象。普通心理學可謂是科學化的現象學。當然,因為那個哲學上的顧忌,它不會被這麼稱呼而已。

既然是科學,那就免不了要作實驗,於是,普通心理學中又分化出實驗心理學和心理統計學兩個分科,是它的細化、工具化、操作化。不過,業餘愛好者對這兩門學科了解一下也就行了,因為你不大可能有條件直接去從事實驗和統計工作。

普通心理學是心理科學的基礎和出發點,但它本身又有兩塊基石,一塊叫生理心理學,一塊叫社會心理學。生理心理學主要研究神經係統和內分泌係統。但和生理學、醫學的類似研究不同,生理心理學研究它們對心理活動所起的作用。比如,視網膜上各種細胞如何形成了視覺?兩個神經細胞之間由什麼樣的遞質把信息傳來傳去?腎上腺素如何影響人的情緒?等等。

社會心理學則要研究社會現象怎麼樣來影響一個人的心理,它包括人際知覺、衝突、輿論、時尚等課題。人的每種心理感受都同時有生理原因和社會原因,這兩門更基礎的學科就旨在從心理現象出發,分別探索這兩方麵的原因。

在某些教材中,普通心理學又稱基礎心理學。為什麼不把更基礎的生理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稱為基礎心理學呢?因為它們有大半知識來自於其它基礎學科生理學和社會學。一個學生不拿解剖刀去擺弄動物神經,便不可能研究生理心理學。同樣,社會心理學現在也被歸屬在社會學係中,作為社會學的一個基礎學科存在著。

普通心理學靜態地研究人的心理,但在現實生活中,人的心理活動總是隨著時間而變化。如果以不同的年齡階段少年、青年、成年、老年來劃分,更有明顯的階段性,有質的巨變。這就形成了發展心理學研究人的心理在一生中如何發展的學科。這個學科的一端研究胎兒的心理現象,另一端叫作死亡學(Thanatology)研究人到暮年如何麵對死亡的學科。

原則上講,發展心理學應該研究人生各個階段的心理變化規律。不過,或許因為研究者本身都是成年人,習慣於把其他階段的人當成客體來研究。所以,這個學科從嬰兒到老年的任何其它階段都有許多話要說,對成年本身的研究反而最薄弱。

上述幾門學科都是在研究正常的心理現象。與正常心理相對應,自然便有異常心理現象,這就是醫學心理學,或者變態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不過,單純從學科構建角度而言,變態心理學應該以常態心理學,也就是普通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的。但從學科曆史上講並不如此。醫學心理學或者變態心理學有自己的淵源。後麵的章節裏會談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