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學科迷宮(1)(1 / 2)

**這本書相當的十分的好看,這是一本精彩的書,如果您有什麼觀點,留個評論吧**

聽說過什麼叫內啡肽學嗎?嗬嗬,沒聽說過也不丟麵子。你就是攔住一位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去問,他也未必就聽說過這個名字。內啡肽學是生理心理學中一個分化不久的新學科,專門研究一種分泌於人體腦、垂體、胃腸道等處,作用類似鴉片的物質內啡肽。筆者舉出這個例子是想說明,心理學一百年多來已經分化出了多少門精細的具體學科。

什麼叫科學?這個詞最初來自日文,字麵含義就是分科治學。後來取代格致,成為英文Science的標準漢譯。這個詞恰好指出了Science的重要特征分科。學科不停地細分下去,你鑽一塊,我鑽一片,以至形成了同行之間都未必走得通的迷宮。

十九世紀後期,心理學剛誕生的時候,當然沒有這麼多分科。隨著研究的深入,它們一門門地產生出來,還將不斷地細分下去。◇米◇花◇在◇線◇書◇庫◇ht

那麼,對於隻想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以為己用,並不準備在這個專業裏拿文憑的朋友,從哪裏入手走這個迷宮呢?當他麵對書店裏五花八門的心理學書籍,怎麼知道哪個和自己的關係最近呢?下麵,筆者就給你一份心理學分科迷宮的路線圖。

心理學最根本的一個分科,它的立身之本,它最不可替代的,與其它任何基礎科學研究領域都不交叉的,是普通心理學(generalpsychology)。它也是整個心理學大廈中最早形成的分科。有了這門學科,心理學才被承認為是一門獨立科學,而不隻是哲學、生理學、醫學或者社會學的某種分支。

普通心理學這個詞其實起得也不太恰當。因為普通的對立麵是特殊,有沒有特殊心理學呢?研究個性心理特征的分科算不算特殊心理學?不算,那部分已經包括在普通心理學中。研究各個領域裏心理學規律的應用,如工業心理學,體育心理學算不算特殊心理學?也不算,那些都劃歸在應用心理學裏。

另外,單從字麵意義上看,普通也有基礎的意思,仿佛它本身隻是開給大學一二年級新生的基礎課,不包含前沿課題。

筆者以為,如果考查一下該學科研究內容的話,普通心理學最準確的稱呼應該是心理現象學,即嚐試客觀地、定量地研究心理現象的學科。心理現象是與物理現象相對的詞彙。承認心理現象也有客觀規律,這是心理學存在的前提。

最初一批實驗心理學家發現,物理刺激與心理感受並非一一對應。比如一個人從門口走到你眼前,他在你視網膜上的投影可能擴大了一倍,但你並沒有感覺他長高了一倍。這叫知覺恒常性,是心理現象不同於物理現象的典型例子。再比如視錯覺:針對某種圖形,你的視覺明明是錯誤的,甚至你完全知道它是錯誤的,但你仍然會把它看錯。這就說明,貌似主觀的心理現象其實也很客觀。

普通心理學就是研究這些心理現象的。作為科學,它還要以定量的方式,或者說盡可能以定量的方式來研究心理現象。比如噶司(gust)這個單位,就是個衡量味覺主觀強度的量:在100亳升水裏放一克蔗糖,主觀感覺有多甜,這就是一噶司。同樣多的水裏放兩克糖,你就會品味到兩噶司的甜。頂級廚師或者品酒師對這個度量單位可能會不屑一顧,他們憑經驗就能解決複雜一萬倍的味覺問題。但他們不能定量地說出自己的感受,所以他們不是普通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