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絡裏出現了不和諧的一幕,一位汕頭女醫生,竟然發微博希望病人在其下班後再死。
“事實證明,我的RP(人品)實在是太好了呀~昨晚家屬無數次要求拔掉輸液管讓病人安心而去,我一再拒絕,硬是把她的生命延續到了今天,在我下班的時候她開始吐血,估計也就是這幾個小時的事了,反正不關我事了,我下班了,噢耶耶耶。”
“測試人品的時刻到了,有個病人的血氧在往下跌,半夜極有可能要起床收屍……這大冷天的,我暖個被窩也不容易,您就等我下班再死,好不?”
多向運用①本①作①品①由①思①兔①網①提①供①線①上①閱①讀①
在這則新聞裏,有鄉村醫生鄧前堆、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交通部和雲南省政府幾個新聞主體,另外媒體的報道和社會的關注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從鄧前堆的角度,適用論題:①醫者仁心,慈悲典範;②信念的力量;③好人好事好結果;④默默奉獻的人是我們民族的脊梁;⑤用真誠喚起真誠。
二、從領導和政府關注的角度,適用論題:①小事情見真性情;②百姓憂樂,常在心頭;③關注民生憂樂,這是共產黨人的初衷;④中央領導與人民群眾心連心;⑤何不讓製度的保障代替領導的批示?
三、從媒體和社會的角度,適用論題:①平衡發展是我們共同的責任;②新聞媒體是和諧發展的助推器;③為什麼事情非要等到領導批了才能解決?④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論證示例
例1 醫者仁心,慈悲典範
醫者,懷仁心,行仁術之人,是充滿理想與獻身精神的。在醫生麵前,不僅僅是人們的尊敬,更多的是病人的傷痛。而鄉村的醫生則更兼有環境的艱苦,生活的艱難。在艱難的現實麵前,在這個浮躁而物欲橫流的世界,多少人或逃避,或退縮,或妥協,或失重,或心理枯竭,最初的理想早已拋棄,醫者的仁心讓位於利益的追求。而鄧前堆,一位雲南山區的鄉村醫生,28年守著一根繩索,不分晝夜滑過凶險的怒江為兩岸村民解除病痛。這不僅僅讓人感受到醫者仁心的人性光芒,讓人感受到一種獻身精神,更讓人感受到他莫大的慈悲情懷,堪稱慈悲典範。當然,在醫患的關係中,也有不和諧的音符,如利益的糾葛,醫生對病人不尊重與冷漠等。比如最近汕頭一位女醫生就讓人失望與寒心,她竟然發微博讓病人下班再死:“有個病人的血氧在往下跌,半夜極有可能要起床收屍……這大冷天的,我暖個被窩也不容易,您就等我下班再死,好不?”一個醫者對生命冷落到如此程度,難怪引起全社會的聲討。我們希望多些鄧前堆,少些冷漠者,發揚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
例2 平衡發展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有雲: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時代發展到今天,當我們了解到雲南省福貢縣拉馬底村鄉村醫生鄧前堆為怒江兩岸村民解除病痛,28年以溜索為交通工具往返渡江的感人事跡後,我們作為同為中華民族同享改革成果者的一員,心裏是否為之震撼?當我們挈婦將雛徜徉在綠蔭道上,當我們駕乘小車奔馳在高速公路,對每日僅憑一根鐵索漂浮往返在懸崖天塹的鄧前堆是否心存愧疚與不安?
祖國的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