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我國正處於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調整時期,而在國際上,美國采取各種手段來極力延緩中國崛起的步伐和規模。我國經濟增長將從依靠外需型轉為依靠內需型。

包容性增長最基本的含義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增長,其中最重要的表現就是縮小收入分配差。著實解決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社會問題,不斷為全體人民逐步過上富裕生活創造物質基礎;堅持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人人平等獲得發展機會,參與經濟發展;堅持以人為本,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包容性增長”預示著將經濟發展的成果“包給”咱老百姓,“包容性增長”所“包給”咱老百姓的是更為富足的生活、更為公正的社會、更為生態的環境、更有希望的未來。

多向運用

麵對國內外複雜的經濟形勢,胡主席提出經濟的包容性增長,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一、從包容性理論提出的角度,適用論題:①責任與使命(最佳角度);②一切從實際出發;③包容性增長是邁向科學發展的新部署;④要勇於創新。

二、從包容性理論本身的角度,適用論題:①讓社會成員擁有更公平、均衡的發展機會(最佳角度);②公平;③共享;④目標與成功;⑤包容性增長是一種“權利增長”;⑥經濟轉型需要由“GDP增長”向“包容性增長”轉變。

三、從社會熱議的角度,適用論題:①包容性增長的是民生;②大我與小我;③適時調整;④國富與民強;⑤“包容性增長”的提出對社會保障帶來深刻影響。

四、從其他角度,適用論題:①倡導“包容性增長” 改變中國式失衡;②理想與現實;③用公平為“包容性增長”加油;④“包容性增長”是發展權的公平與平等。

論證示例

例1 用公平為“包容性增長”加油

之所以強調“包容”,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營造一種“包羅廣泛的、眾人皆可得的”發展氛圍和境界,簡單地說,就是要公平。目前中國社會中存在的不公現象林林總總,既有身份不公,如農業戶口與非農戶口;又有地緣不公,如偏遠山區與東部沿海居民;還有職業不公,如體力勞動者與從事管理崗位的“金領”“紅領”;亦有分配不公、“背景”不公、資源不公……而穿透於這種種不公之中,最令人沮喪的,莫過於所謂“機會不公”。如果說基於身份、地緣、家庭等的“起點不公”尚難避免,那麼,現實中我們最迫切消除的就是這種發展機會的不公。和自然稟賦存在差異一樣,人的稟賦也各有長短,因此在個體發展上不可能保證絕對公平;但我們理應盡可能做到機會公平,讓窮孩子有機會上大學,讓工作刻苦而無背景者競爭晉職,讓渴望當公務員的打工仔有資格報考……包容性增長的本質是發展權的公平與平等。機會不公是對人類天賦的浪費,是對社會和諧的銷蝕,它會造成社會整體效率的降低,更有悖科學的發展路徑。

例2 包容性增長是一種“權利增長”

“包容性增長”概念的提出,讓我們進一步厘清:體麵勞動是一種較高層次的權利與分享狀態,而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基本勞動權利和人身權利得到保障”。一個不被“克扣工資”的工人,隻能獲得廉價的勞動力報酬,沒有福利和權利保障,沒有相應的政治社會地位和經濟話語權,談何體麵勞動?由此說,“包容性增長”是一種“權利增長”,解決的是權利貧困問題。因此,“包容性增長”,需要打破既得利益者的阻礙,同時構建更加公平的體係,切實提高勞動者的知情權、參與權和話語權。

例3 責任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