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訓練·情緒調節
簡單的說,我們可以將情緒分為消極的情緒和積極的情緒。消極的情緒具有感染性,它不僅有害健康,而且會幹擾人的理性判斷。因為消極情緒對人的影響極大,所以我們應該學會如何控製消極情緒,並盡可能地將之轉化為積極情緒。下麵介紹一些方法。
一、盡可能的變化生活環境
環境對於人而言,不能直接地將人引入積極的情緒狀態,它對人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幫助我們營造良好的心境,這種好的心境是積極情緒發生的必要場所。一般而言,較大的空間對於人而言總是有利的,因為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是有直接聯係的。通常人們都不喜歡太過於擁擠的地方,外界空間的擁擠會導致人的煩惱和壓抑。心理學家對於這種心理空間和物理空間的微妙聯係無法做出解釋,更多的是將之歸於類似於動物劃分領地而互不侵犯的本能行為。
由此可見,人們對於大海、草原或各種各樣荒無人煙的地方的喜愛是十分有道理的。對於普通人而言,沒有時間也不可能經常去這樣的地方,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改變環境的熟悉程度來達到類似的效果。一般而言,新鮮的環境對人總是有吸引力的。因此,在情緒不佳的情況下,可以嚐試通過布置環境來達到創設良好心境的目的。如改變辦公室或居室的布置,放放音樂,種種花草,這些都是改變環境的有效措施,能夠對情緒的調節有一定的幫助。
二、表情訓練法
方法一講的是人會被動接受環境的影響,其實人還可以更為主動地控製自己的情緒。有這樣一則新聞:日本人善於做生意,這是舉世公認的。但由於日本人強烈的東方民族的色彩,他們在做生意的時候不喜歡表露自己的感情,特別是不喜歡笑。所以,日本人在談生意的時候給人的感覺是壓抑和刻板。由於日本人的主要貿易夥伴大部分都是西方人,而西方人性格外向,因此這兩種文化之間往往會產生衝突。為了能夠在生意場上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日本公司的老板在下班之前的半個小時裏,特意訓練職工麵帶笑容。具體的方法是每人發一隻筷子,橫著咬在嘴裏,固定好臉部表情後,將筷子取出。此時人的臉部基本維持一個笑容的狀態,再發出聲音,就像是在笑了。
這種看似荒誕的做法是有心理學研究依據的。這種研究的最主要問題是:究竟是情緒引起身體的反應,還是身體的反應引起情緒的變化呢?換句話說,人們是因為哭才會愁,還是因為憂愁而哭;是因為恐懼而發抖,還是因為發抖而恐懼呢?通常而言,人們都認為是情緒引起人的反應。也就是說,人們憂愁的時候才會哭,恐懼的時候才會發抖。但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並不完全是這樣。恰恰相反,人們會因為哭而發愁,會因為發抖而感到恐懼。這就是說,人的情緒是可以由行為引發的。根據這種觀點。人可以通過控製行為的方式來控製自己的情緒。日本人的麵部表情的鍛煉充分運用了這個觀點。
最常見的一項研究證明,當你在生氣的時候,可以找一麵鏡子,對著鏡子努力做出笑容來,持續幾分鍾之後,你的心情就會變得好起來。不信你可以回家試試。